第360章察觉
此刻,在远处的城墙上,绿营的士兵们看得心胆俱裂。
那些曾经嚣张跋扈、指点江山的清军骑兵,眼看着被明军一骑绝尘般地击溃,顿时感到深深的恐惧。
然而,尽管此时他们已然恐慌,依旧不能做出任何反应。
因为他们明白,城下的满洲大人们并不容许他们的犹豫,那些敢于反抗的绿营兵,已被统治者视作叛徒。
即便现在情势危急,他们依然不敢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当最后一部分清军骑兵也被斩杀或逼入城内时,已经为时晚矣。
毕竟,战场上的混乱,常常是不可预见的。
除了八旗兵会在危急时刻选择逃生,那些包衣兵也未必能保持冷静,当清军大军败退、四散逃散时,场面混乱至极。
每个人都试图逃生,在推搡和惊恐中失去了理智。
此时,有的包衣兵在奔逃过程中,被人潮挤得失去平衡,“咚隆”一声,跌入了深邃的护城河中,消失在波涛之下。
甚至连那些精锐的八旗骑兵,也难免出现意外,险些被人群推倒,或是在撤退过程中被敌人的骑兵击倒。
这种情况迅速蔓延开来,成千上万的士兵陷入了崩溃的状态,战斗不再是士兵之间的厮杀,而是恐惧和混乱的蔓延。
清军的阵线早已瓦解,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秩序。
八旗兵在这场失控的战斗中,虽然在开始时展现出了不可小觑的勇猛,但在极端的战场环境下,他们也同样无法避免溃败的命运。
就连那些本该严整的骑兵队伍,在人群的推搡中,也无法保持阵形,反而被迫后退,甚至在慌乱中被敌人逐个击破。
当最后一批清军还未能完全撤入城中时,明军骑兵早已如猛虎般跟随而至。
一骑当千,他们一路追杀,毫不手软,开始砍杀那些已经溃散的包衣兵。一刀未曾停下,便是将逃入城内的包衣兵一一扑倒,而城内的防线,也在这接连不断的打击下迅速瓦解。
与此同时,城内的绿营守军也在这场突然的进攻中丧失了斗志。那些原本充满惧怕的新兵和征募来的百姓,面对如此的强敌,早已没有了任何反抗之力。
城墙上的五百名绿营兵,几乎没有抵抗能力,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便选择了投降,甚至有的直接丢下武器,双手高举。
毕竟,这些绿营兵大多数是从关内掳来的百姓,他们不少人甚至连军中规矩都不熟悉,只是被迫作为防守力量充当了守卫城池的角色。
而现在,面对明军骑兵的锋利,他们的信念早已崩溃。这支绿营兵的出现本是清廷为了解决满汉矛盾,专门设立的维护治安的部队,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可是,作为一个刚刚经历了战斗的部队,他们的战斗力显然并不如清廷所期望的那样。
虽然名义上是军队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具备足够的训练与经验,一旦面临真正的敌人,他们就像一群手无寸铁的羊群,任由屠刀挥舞。
李霄林从远处望着这一切,他完全没有料到,击溃了清军的八旗骑兵之后,剩余的清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明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涌来,城内的守军几乎没有抵抗之力,绿营兵集体投降,而撤回城内的包衣兵和八旗兵,除了极少数成功突围外,几乎都在近乎没有机会反击的巷战中被彻底消灭。
这一切,简直让李霄林感到有些不真实,清军的防线会如此脆弱,竟然在没有遇到强烈抵抗的情况下,快速瓦解。
就在这时,洛尔已经从城外返回。
刚刚,他指挥着部队成功驱逐了胡茂祯所部的一千名明军,且胡茂祯因大军被围而选择了撤退,最终死伤只有数十人。
虽然小小的胜利值得庆贺,但洛尔心中却充满了不安。
他清楚地知道,这场战斗并未完全结束,明军的败退只是暂时的。
看着眼前的战况,洛尔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猜测完全错误。
原本以为,城外会有明军的伏兵,自己为了防止突袭,已经十分谨慎,甚至做出了过度的准备。
但事实却是,明军并没有按他预想的那样进攻。相反,他们的进攻比预期的要晚了许多天。
虽然迟来的进攻依然凶猛,但他对局势的判断显然有些过于谨慎,导致了过多的准备,甚至错过了适时的反击机会。
这份迟疑和小心,使得他反而错失了主动权。
洛尔这才恍若大梦初醒,原来自己一直被虚假的情报误导,而本应该果断出击的时刻,却因为过度担心而拖延了部队的行动。
虽然如此,洛尔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谨慎行事的决心。
他迅速调整了战略,安排好了防御,决定留下五百名八旗甲兵、一千名包衣兵和一千名绿营兵继续守卫城池。
而他自己则带领剩余的两千八旗骑兵和三千余包衣兵出城支援,企图尽量减缓城内的压力。
不过,洛尔也明白,时至今日,明军虽然未曾达到他先前设想的规模,但他们的攻势已经展开。他紧紧抓住了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指挥部队重新组织起防线,希望能够通过抵御即将来临的致命冲击。
洛尔望着眼前茫茫的平原,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他的思绪也逐渐陷入了沉思——眼下的局势,已经无法回头。
无论他再如何加速行军,娘娘宫城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自己已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机。
若娘娘宫城已经陷落,无论他如何急行军,赶到时也只会看到一片废墟;若娘娘宫城安然无恙,那么即便他延迟至第二天再到,局势也不会对大局产生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