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急功近利地赶路,不如稳扎稳打,确保队伍的稳定,缓慢而谨慎地前进,以免在匆忙中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想到这里,洛尔深吸一口气,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他命令军队在耀州驿稍作休整,然后再次踏上征途。虽然行进速度较慢,但至少能够保证大军的安全。
然而,由于洛尔的谨慎行军,他的队伍并未遭遇任何意外。当他率兵抵达娘娘宫城附近时,已是傍晚时分。
相比于正常行军的速度,这次行进的速度几乎只有平时的一半,且身心疲惫的士兵也需要时间休整。
但幸运的是,由于他提前派出了大量的侦查骑兵,军中的动向始终处于可控之中。更重要的是,他并未像其他指挥官一样选择通过河湖较少的山麓地带匆忙前进,而是坚决选择了平原上通畅的道路。
这一决策让李霄林的伏兵部署失去了作用——明军在平原上设置的伏击网形同虚设,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清军队伍一条条平安地穿越河流,却只能束手无策,不敢贸然出击。
尽管如此,洛尔知道,他并未完全摆脱危险。就在他们行进的同时,娘娘宫城的战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最新的情报,李霄林的北路军已成功突破了娘娘宫城的防线。
尽管清军在城内驻扎有防守力量,但面对明军近万的兵力,城池的防御最终未能顶住,李霄林的大军在占领城池后迅速扎营布阵,开始与清军展开对峙。
这种局面,无疑给洛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明清两军在娘娘宫城外的对峙,并非简单的阵地战,而是充满了杀机的较量。
虽然双方的兵力看似相当,但实际上,这是一场耐心的较量,谁能忍得住,谁就能最终胜出。
而战争的主动权,似乎完全掌握在李霄林一方手中。
洛尔深知,自己必须尽快消灭这支明军的回兵,才能为多尔衮的大营争取更多的时间。
然而,李霄林所需要的不过是拖住他们,拖延清军的进攻步伐,直至等待外部支援。这种策略虽然消耗时间,但却具有极大的耐性和灵活性。
双方的将领都在等待对方出错,错失良机,这场看似均势的对峙,实际上是一场心理战,双方都在考验彼此的耐心和决断力。
而就在双方在娘娘宫城外的对峙如火如荼进行时,战争的另一端,也即清河沿线的战局也开始了剧变。
作为清军主力之一的多尔衮,在长时间的对峙后,终于也难以忍受内心的焦躁。
在这场长时间的消耗战中,他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困局,明军虽然不敢轻易进攻,但他们却在消耗着清军的耐心。
清军的士气逐渐低落,后勤供给也因为长时间的对峙而变得吃紧。
与此同时,明军的回援和增援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若再拖延下去,明军的援军必然会造成极大的威胁。
多尔衮的焦虑逐渐显现出来,面对明军越来越强大的压力,他感到了自己的战略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为了尽早取得胜利,他仓促地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提前发动进攻,试图用速度和决断突破李霄林的防线。
这一举动,虽然看似充满勇气,却无异于一步烂棋。因为,战争中的胜负往往决定于耐心和时机,而非一时的急功近利。
洛尔收到这一消息时,心中泛起了一阵复杂的情绪。多尔衮的冒进,虽然看似在一时之间给敌人施加了压力,但却是不可持续的。
这一决定,无疑为清军接下来的战斗埋下了伏笔。
洛尔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变得更加复杂,明军的反击也会更加猛烈。
而自己,依旧必须保持冷静,不急不躁,只有这样,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战局中把握主动。
“又有一支清军出城了?”张煌言微微眯起眼睛,语气中带着一丝惊讶,显然没有预料到清军会再次调兵。
看样子,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伪装,似乎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让敌人有了动作。他心里暗自叹息,难道自己这几天的布置还不够深远吗?
一旁的孙智见状,立刻上前抱拳行礼,轻声说道:“将军,敌军出城的不过是两三千包衣兵,实力不强,对于战局的影响不大。”
张煌言闻言,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戏谑:“包衣兵?鞑子要是以这些包衣兵来应对我们,显然是低估了我们。
这么做,反倒让我想起了他们大概是准备与陛下开战了。”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远远地望向城外,神色变得严肃:“前些日子,多尔衮策划的伏击行动彻底失败,娘娘宫那边局势不明,而此时两军正对峙于清河东岸,彼此僵持不下,恐怕双方都在等待着我们这边的动向。”
张煌言的声音中透着一丝冷意,他清楚,局势的复杂远超表面上的简单对峙。
明军与清军的斗争,已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直接冲突,更是一场关乎未来格局的博弈,而他正是其中一颗棋子。
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局的走向。
孙智看出将军的神情有所变化,赶紧上前补充道:“将军,虽然敌人调动了兵力,但如若只是这两三千包衣兵,的确对我们威胁不大。然而,若是敌人主力突然开战,恐怕我们这边也难以应对。”
“你放心,”张煌言淡然一笑,回头看了看一旁的高杰:“我们虽然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他的话语充满了自信,却又隐含着深思,面对这样复杂的局势,单凭数量的优势并不能完全保证胜利,战术的决断同样至关重要。
正当他准备继续讲解战略时,身前的高杰却急忙开口劝阻:“将军,城内的清军虽然大多数为包衣兵,但其中依然有一万多大军。即便我们有超过一万的兵力,若贸然与之硬拼,恐怕结果会非常不利。”
高杰的语气有些沉重,显然不愿意冒然与敌军进行全面对抗。
近几天来,明军在城下与清军的交锋虽有胜负,但双方的强度已经让不少将领产生了戒心,尤其是城北驻扎的那些甲兵,实在不是易于对付的敌手。
高杰并不是唯一有这种想法的人,城外其他明军的中下层将领,大多都倾向于防守,认为围城堵截,消耗敌人,才是最稳妥的策略。毕竟,谁也不愿意轻易进入一场硬仗,更不愿看到自己的兵马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