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重中之重
洪旭的撤退并非毫无准备。临走前,他甚至下令将城中的粮草军需尽数焚毁,意图摧毁城中所有可能对敌人产生帮助的资源,甚至连城中的火光也未能阻止他一刻不停地向西撤退。他带走了最后的几百名兵马,虽然人数不多,但洪旭的心态已经变得更加急躁与混乱。
然而,即便是这样,洪旭仍然对自己所带走的兵力做了仔细的评估——三百人,虽然远不及之前的精锐,但若能快速集结,他依旧有能力做最后一搏。只不过,心胆俱丧的兵员早已不复往日的锐气,士气低落,许多士兵甚至丧失了战斗意志。
此时,洪旭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这些,毕竟,他的目标已经不再是战斗,而是尽可能地保存残余兵力,寻找合适的撤退路线,逃离追兵的追击。而在洪旭已经离开后,华安城内的士兵们也没有闲着。
那些原本属于洪军的守军,虽然心存疑虑,但他们并没有随意投降,反而在经过一番掠夺之后,开始各自逃命。一部分人带着军需财物逃向了乡间,而另一些则开始为反正作出安排,阻止了劫掠士兵纵火的行为,继续履行起他们作为大明守军的职责,准备迎接朝廷的复兴大军。
“此战,确实不小。”郑鸿逵回望着一地的尸体与溃兵的痕迹,轻轻叹了口气。
“确实,斩杀了洪军一千一百多名,俘虏了将近两千人,还有一千多人的死亡是因为自相踩踏,乱军的散乱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李霄林轻描淡写地说道,眼中闪过一抹深思:“不过,华安虽得手,但洪军仍然在泉州驻扎,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安排?”
“粮草和马料我们已足够,追击是必须的,沿途的乱军多半会投降,剩下的战斗不值一提。”郑鸿逵顿了顿,又道:“不过,仍有一个问题,安置赏赐大军的银两不足,如何筹措?”
李霄林微微一笑,眼中露出一抹睿智的光芒:“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我们足够果断,接下来的一切都将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两人相视而笑,心中已然为接下来的战略布置有了新的决策,而这场战斗,只是他们大计中的第一步。郑鸿逵清楚地知道,张煌言这次让他担任的角色,必定是一个“恶人”角色——要彻底破坏他与漳州及泉州乡绅之间的关系。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让他承担了难堪的责任,但实际上,却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他没有丝毫犹豫,甚至心中涌上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这正是他所期待的局面,早在接到张煌言的指示时,他便心中有所准备。
虽然这次行动将让他成为众矢之的,背上沉重的骂名,但只要他能够顺利实施,就能够利用这份权力让自己更进一步,巩固在郑军中的地位,甚至借此机会进一步削弱那些不满他的势力。
“李将军放心,这件事交给末将来办,再合适不过。”郑鸿逵低头答道,目光中透着一股坚定和隐隐的野心:“华安、漳平,乃至全州的各大城市,虽不如福州富饶,但依然是商贸重地。那里有大量的商贾富户,这些地方的大户人家中,必定不缺银子。”
他略微停顿,继续说道:“这些商甲手中积累了不少财富,我们若能将其控制,便能进一步稳定我军的后勤供应。”
“嗯。”李霄林点点头,显然对郑鸿逵的计划很是满意:“郑将军,你有这份心,张将军自然会铭记于心。不过,对于那些支持咱们的地方乡绅和商贾们,我们还是得小心应对,千万不可做得太过火。”
他放缓了语气,提醒道:“你一定要注意,别说是军饷,最好说成是认捐,那样让他们自愿地贡献。不要让他们有任何反感,否则局面会更加复杂。”
李霄林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警惕:“最重要的一点,千万别伤害无辜百姓,也不要轻易杀人。”
郑鸿逵听后,心中一凛,李霄林的话提醒了他这场行动的敏感性。他虽然心有打算,但也并非完全不知轻重。他当即点头道:“明白,李将军。”
郑鸿逵在心中绷紧了一口气,自己能否稳住这一局,能否继续晋升,关键就在于如何应对这些地方势力的反应。如果能巧妙地运作,既能收取足够的资源,又能保持表面上的正义,那便是双赢的局面。
说完这些,郑鸿逵便带着自己的队伍继续向前推进。
此时,华安城内的情况早已不同以往。
自从李霄林和郑鸿逵离开华安,继续追击洪旭后,城内便由留守的部将赵正东负责指挥。在这些部将的安排下,华安的平民生活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然而在军事上却早已严阵以待。
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变故,赵东派遣兵马在城内设下了多重防线,确保城内的安全。而更重要的是,城内的明军伙兵们也早已开始动手,准备充足的粮草和物资,这些粮草正是洪旭原本为自己留存的应急补给。
洪旭此前本打算固守华安、漳平等地,等待郑芝龙的援军前来救援。为了确保这些城市的防守,他准备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希望能够在城池被围困时为自己提供足够的支持。
然而,随着明军的进入,洪旭原本的计划瞬间崩塌,而他未曾烧毁的物资,也成了明军的补给来源。这些粮草和物资的补充,不仅让郑鸿逵的部队得以继续前行,甚至可以保证他们接下来的三四个月的后勤需求。
明军两万余人的主力军和郑鸿逵的两千余大军,以及沿途征发的民夫,足以依靠这些补给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维持战力。
此时,李霄林与郑鸿逵的主力已经进入漳东,准备继续向泉州发起进攻,而他们的目标是攻取福州。
张煌言为了防止两人孤军深入,担心在泉州腹地遭遇洪军伏击,因此命令他们暂时在两地交界处待命,派遣哨骑侦察周围的敌情,以确保安全。
李霄林对此非常满意,他一直认为,过于急于进攻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风险之中。既然有机会得到援军的支持,为何不先稳住局势,再作进一步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