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经济改革
朱慈烺看着李霄林跪地的身影,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博弈。
在这场博弈中,任何一方的动摇,都会造成连锁反应。他不能失败,因为失败不仅意味着皇权的动摇,更意味着大明在中兴之后,依旧免不了崩塌。
朱慈烺缓缓站起身,双手负后,目光坚定如铁,他的目光扫过手中的小册子,眉宇间浮现出几分满意的神色。这让李霄林原本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下来,他心里明白,皇帝的肯定不仅是对他这份改革方案的认可,更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信任。
李霄林能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接替郑家,掌控大明水师,还有东南每年数百万两白银的跨国贸易,不仅让商业体系运转井井有条,还成功将各地独立运作的商船与依附官府的远洋船只,逐渐开始统一治理,可谓才华横溢、经验丰富。
而明末商业的兴盛,更为他的施展才华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各种形式的商业组织和制度已初见端倪,只需顺势推进,便可能迎来突破。朱慈烺的超时代视野,更为他指明了方向,使得他的每一步都能踩在皇帝的心意上。
朱慈烺看似轻描淡写地翻阅着小册子,突然又将手中的册子放在桌上,语气一转,沉声道:
“不过,牙行这一块必须改一改。咱们既要借助原有的组织和势力,但也不能任由它们胡来。这些牙行,大多被当地的地痞流氓掌控,与那些富商大户多有勾结。工商司必须设立一个专门受理牙行投诉的机构,用以牵制这些人。除此之外,所有牙行必须登记注册,执照上岗。”
这番话直击要害,李霄林神色一凛,立即拱手应道:“陛下圣明!微臣的确疏忽了这点,回去之后,臣必定立即补充完善,堵住这个漏洞。”
尽管早有耳闻牙行之弊,但李霄林原本未曾打算对其动刀。毕竟,各地商业的承销和运转,向来依赖这些牙行的中介作用。贸然改革,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心里明白,这些地方组织的根基深厚,稍有不慎便会遭遇巨大的阻力。更何况,这还涉及到人力资源的问题。
一个全新的机构若完全依赖地方人手,恐怕形同虚设;若由朝廷派遣官吏,又会让具体的执行变得困难重重,而经费开支更是一大难题。不过,李霄林深知,在皇帝面前找理由推脱无异于自毁前程。
他从不怀疑这些问题能够解决,更不会因一时困难而让皇帝失望,正如他的经验所示,任何棘手之事,只要投入足够的资源与耐心,总能摸索出一套办法。只需树立几个典型,严惩几名“出头鸟”,便足以警示四方,稳住局势。
朱慈烺看着李霄林恭敬的态度,语气缓和了几分:“李卿,朕知道这件事难办。牙行的存在根深蒂固,贸然动摇,难免会引发反弹。但这正是改革的意义所在。若是没有难度,又何须朕亲自督办?只要方向正确,困难只是暂时的。”
李霄林深吸了一口气,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微臣定不负圣恩,竭尽全力推行改革。”
朱慈烺顿了顿,继续道:“至于人员与经费问题,朕会命户部与工部协同配合,务必保障改革顺利推进。另外,对于这些牙行头目和背后的勾连势力,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查。咱们既要用他们,但也要让他们明白,皇权之下,没有人能够妄自尊大。”
“陛下英明,微臣定当竭力而为!”李霄林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如果能将这项改革推动成功,他的仕途将再上一层楼,而朝廷的商业管理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李卿,你且去吧。”朱慈烺点了点头,挥手道:“告诉工商司,尽快完成第一阶段的部署。咱们的时间,不多了。”
“是!”李霄林连连应声,躬身退下。
大殿之中,只剩下朱慈烺一人,他站在那里,背影如山一般沉稳。今日的决策,必将成为未来大明历史的分水岭。
但此刻,他并未感到任何轻松,前路漫漫,每一步都需踏得如履薄冰。不过,他相信,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人能够扛起命运的重担,而自己就是那个天命之人!
商议结束后,李霄走出御书房时,天边的夕阳正洒下金色的光辉。他抬头望向远处,心中一片澎湃,既然身为大明的栋梁之臣,就必须以天下为己任,为皇帝分忧,为百姓谋利。
在他的脑海中,一幅清晰的蓝图已经渐渐浮现。他仿佛看到那些曾经肆意妄为的牙行被重新整顿,商贾们不再受欺压,地方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他,也将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朱慈烺缓缓合上手中的文书,目光扫过在座的众臣,语气平和但不失威严:“关于国营商社的试行计划,大家都明白这事非同小可。步子不要迈得太大,先从军队周边地区试点。饷券的推广,必须先从内部建立信用,士兵的军饷能够兑现,消费力有保障,这便是第一步。待这套体系运转稳定,再逐步向全国推广也不迟。”
他的话掷地有声,带着一份未雨绸缪的深思熟虑。这并非单纯的纸面规划,而是一项涉及财政、军备和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通过设立自营商社,连接自营工坊,大明的产业链将得到升级优化,利润将最大化,而发放的军饷也将在体系内被重新吸纳,从而完成一次高效的经济内循环。
然而,这一计划的深远意义远不止于此。信用货币的发行,不仅是为了解决军饷问题,更是以此为杠杆,撬动民间资源,为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朱慈烺心中清楚,这不仅是对内财政的一场革新,更是一场对外经济战的前奏。铸币税的收入将成为国库的重要支柱,而通过调控货币供需和物价关系,他甚至可以在商贸体系中打击荷兰和西班牙的经济霸权。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踌躇满志,仿佛已经看见了未来的蓝图:通过精巧的金融手段,大明在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效率上,将远超荷兰和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