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对要独立完成的应用程序,其实更是对近阶段所学概念的总结性应用。
有时还被要求按几种不同的思路设计,对比运行结果,选择最佳方案,递交分析报告。
在一个学期里,我们就已经做了芯片内存刷页,计算机打印优化排序,甚至于汽车自动速度控制仿真。
在ee的范畴里,几乎没有课能绕过编程项目的,而这些项目,则是要求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扎实的基础知识。
在国内念本科的时候,我平时都不用好好读书,快考试的时候去奋斗两周,还能拿几个不错的分数。
这种方法在美国则完全行不通。课堂出席,回家作业,课堂测验,中考期末考,编程项目,样样都要记分。
一门课的评分,根本就是整个学期孜孜不倦的努力换来的,没有半处可以投机取巧。
不过,说也奇怪,在这不断的全力以赴赶回家作业和程序的忙碌生活中,
那些新学的知识倒是扎扎实实地在我记忆里生了根,而且在各门课之间经常被交叉运用,加深印象。
几周以后,我发现,大概不用课本,我也可以对着一群人把这些理论从头至尾讲一遍了。
我在私底下跟其他同学讨论后发现,在国内上专业课时,那些大学教授们很可能自己都没有把基本概念搞清楚,要不然怎么在课上都是囫囵吞枣地讲解啊?
而在美国念书,一个学期下来,我觉得自己都可以上讲台去教课了。到底哪一种方式是真正的做学问,还用说吗?
☆、b11_5
一路紧绷着那根弦直到五月底,分数出来两门课总算都得了b。
还是缺少一个a中和上学期的那个c,可是至少事态没有继续恶化,也算是不错的进步了。
这才勉强松了口气,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国去。
前两个月跟peter聊起实习的事,说起谢宏六个月劳教出来了,det倒是待人不薄,仍旧让他坐申市总经理的位子。
peter和dy都极力建议我暑假回申市实习,并且付诸行动,一起去谢宏那里敲边鼓。
谢宏从来是个老好人,又是资深员工来说话,自然是有求必应的。
莫俊虎已经不在了,他原来那组的业务被并到peter手下去。这倒反而好安排,我给师兄当当小跟班还是绰绰有余的。
虽说m大在boston附近,比中西部那些高粱玉米地已经是繁华了不少,到底比不了国内大都市灯红酒绿的气派。
这个选择其实很容易,两三天的功夫,几个email来回,回申市实习的事就此定了下来。
刚回det办公室没几天,门口就闪进来一张再熟悉不过的脸。
“琪琪!”我一看就直扑过去,两个人又抱又叫的。
直到隔壁一间的同事过来查看到底除了什么事,我们才不好意思地放开彼此,恢复淑女的姿态坐下来好好说话。
一下飞机,还没倒好时差,我便马不停蹄地先去美领馆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