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李世民上鉤!因果倒转,目的达成!
莫小凡驾著马车,向皇宫疾驰而去。
陆阳元骑著马匹跟在一侧,保护刘树义。
而刘树义则坐在马车里,闭著双眼,思考接下来该如何劝说李世民,让李世民主动提起,让他重查餉银案。
餉银案不同於之前自己查过的案子,涉及到的大人物太多,所以他可以重查,但绝不能让这些大人物认为这是自己的主意。
他得让李世民吸引这些大人物的注意,让李世民背这个锅。
让这些大人物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执行皇帝命令的小小五品刑部郎中罢了,自己也不想得罪诸位上峰,但没办法,皇命不可违这样的话,此案过后,他也不用担心会被这些大人物报復。
刘树义嘆息一声,他也不愿算计这些,但奈何他地位太低,若不多做算计,此案可能就是他人生最后一个案子。
“还是品级太低啊”
“五品终究只是进入朝廷核心的门槛,若我是杜如晦的品级,何须这般琢磨算计?”
刘树义睁开了双眼,眼中闪过一抹坚定。
接下来,他还是要与之前一样,抓住一切机会立功,以最快速度继续晋升。
只有品级,才是他抵御一切危机的最佳盾牌。
在品级没有到达足够高,足以护住自己安危之前,发展势力,结交人脉,也要继续,他要为那不知何时会到来的危机,尽全力打造好足够的安全屏障。
“吁一”
这时,马车停了下来。
莫小凡的声音传来:“少爷,我们到了。”
刘树义深吸一口气,压下繁杂思绪,直接起身,下了马车。
看著庄严厚重的宫门,他说道:“在这里等我,不出意外,最多一两个时辰,我就会出来。”
说罢,他便向宫门走去恢弘庄重的两仪殿。
刘树义来到殿前,向李世民行礼:“臣拜见陛下。”
李世民轻轻摆手,声音沉稳:“爱卿不必多礼,平身吧。”
“谢陛下。”
刘树义直起腰身。
李世民看著样貌俊秀,气度不凡的刘树义,心中微微頜首。
这几天他听闻不少官员,都有意要將女儿许配给刘树义,便是程咬金、长孙无忌和杜如晦都有这个意思,这让他心里大感有趣。
这么多年,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一个年轻人如此抢手。
不过想想刘树义的出身和本事,背景乾净,没有乱七八糟的束缚,性情善良,富有正义,又能力卓绝,確实是一个极佳的乘龙快婿。
这让李世民心里也有些发痒,毕竟当父亲的,谁不希望给自己的掌上明珠找一个最好的夫君?
但听说杜如晦已经放下话来,刘树义与其女儿杜英情投意合,已然决定择日给两人定亲·—自己身为皇帝,总不能抢左膀右臂的女婿吧?
李世民心中胡思乱想,脸上却十分深沉威严,道:“爱卿见朕,所为何事?”
刘树义看向李世民,没有任何废话,直接开门见山,道:“陛下可还记得餉银案?”
“餉银案?”
李世民深邃的眸子里闪过一抹讶异,他没想到刘树义会突然提起一个已经过去四年的案子。
不过对此案,李世民记忆十分深刻毕竟银案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的,差点导致他率领的大军出现问题。
若不是他还要与突蕨作战,还要防备突蕨继续南下,早就亲自参与银案的调查了。
而即便他没有参与调查,也一直关注银案,最后得知银案的始作俑者是冯木时,还感到有些意外,他与冯木虽不算熟悉,却也知晓冯木的本事,没想到冯木竟会为了谋逆的杨文干,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脑海中回忆了一下有关餉银案的记忆,李世民心有不解的看向刘树义,道:“爱卿何故提起餉银案?”
刘树义道:“回陛下,臣今日整理卷宗,偶然间发现了银案的卷宗,因银案號称武德第一大案,且臣的兄长也曾参与过餉银案的调查,所以臣对餉银案有些兴趣,便打开阅览了一遍。”
刘树义没有隱瞒刘树忠的存在,李世民若好奇自己为何会突然关注银案,必然能查到自己叫来赵文忠的事,也必然能通过赵文忠知晓刘树忠与银案的关係。
故此,他主动提起刘树忠,就不怕李世民后续的调查。
且他主动讲述缘由,也能隱藏刘树忠与银案的因果关係,让李世民只认为自己是好奇兄长查过的案子,才去看的银案,而不是自己因发现兄长的问题,直接瞄定的银案。
李世民果然没有丝毫怀疑,他微微点头,示意刘树义继续。
“臣原本只是好奇,想知道当年轰动天下的银案,究竟是怎么调查的,也想学习一下他们的查案方法。”
“结果—
刘树义顿了一下,语气沉了两分:“臣不知是不是臣想多了—餉银案的卷宗,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存在问题?”
李世民正是最英明神武的年龄,而且还亲自经歷过银案的波折,所以在刘树义提出卷宗可能存在问题的一瞬间,他的大脑就浮现了诸多念头。
而这些念头,无一例外,都代表著足以轰动整个天下的波澜!
他原本著笑意的脸庞陡然间严肃起来,靠著椅背的閒適身体也迅速直了起来,李世民幽深的眸子盯著刘树义,声音辨不出情绪:“结果查错了,不是冯木?”
刘树义摇头:“臣不知道。”
“不知道?”李世民微微眉。
刘树义道:“臣只是发现卷宗里面有一些问题,但不確定是当时案子的调查有问题,还是在书写卷宗时,出现的问题。”
李世民指尖轻轻磕著扶手,道:“讲。”
刘树义从怀里取出卷宗,他先双手將卷宗递给李世民,然后才说道:“卷宗问题有三。”
“其一,只言结果,缺少过程。”
见李世民已经开始阅读卷宗,刘树义道:“正常查案,要么是根据线索一步步寻找真相,要么是根据一些经验或者灵光一闪,去推理或寻找线索。”
“而此案,在最关键的確认冯木行踪问题的事情上,突然就有了结果,说冯木行踪有问题,中间缺少如何查出冯木这些秘密行踪的方法,以及为何突然对冯木提供的行踪產生了怀疑。”
“如果冯木的口供问题很明显,不可能三司那么多人,那么长时间都无法发现,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一个转折,但这个转折是什么,卷宗並未提及。”
李世民看到了银案转折的那一部分,正如刘树义所言,在三司束手无策,十分焦虑时,任兴突然提出冯木口供里的行踪有问题,並给出了冯未那段时间偷偷离开长安的行踪。
然后任兴便带人去冯木宅邸搜查,最终发现了暗格里的牌位与信件。
若不是刘树义提起,李世民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毕竟身为上位者,他一般只注重结果,过程是否曲折,对他来说並不重要。
“其二刘树义的声音继续响起:“仍是只有结果,而无细节。”
接著他便將之前发现的,没有冯木收买將士的细节,只有將士被冯木收买的结果,说了出来。
“除此之外,卷宗里也没有从这些將土身上,找到冯木收买他们的钱財的记载,將士们说他们知道银一旦丟失,自己必会被抓住问询,所以將钱財提前藏了起来。”
“可他们后来已经招供了,那么藏起来的钱財,也就没必要继续隱瞒了,但结果呢?”
刘树义望著李世民手中的卷宗:“卷宗里並无任何关於这些將士钱財的后续记载,臣不知道是没有找到这些钱財呢,还是这些钱財被谁给故意忽略,继而贪墨了?”
李世民眉头微微了起来。
查案过程的缺失,李世民虽认同刘树义的发现,但並没有觉得问题有多大,毕竟很多思路的转变,可能都是在脑海里出现的,书写卷宗之人不清楚任兴当时的想法,没有书写下来,也算正常。
可是冯木收买將士的细节,缺失如此严重,这让李世民终於意识到卷宗上的问题,不是小问题。
书写之人再粗心,总不至於能粗心成这个样子。
而且即便书写之人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审核的三司上峰呢?他们也没发现?所有人都粗心了?
“其三.
刘树义见李世民眉头起,知道自己的话,终於引起李世民內心的波动了。
他趁热打铁,继续道:“冯木到最后,也没有承认自己偷盗了餉银!”
他抬起头直视著李世民,道:“陛下可还记得前户部侍郎赵卓,赵卓被赵成易几人陷害,说他贪墨了賑灾款,而在最后赵卓被诛杀时,也没有承认自己贪墨了賑灾款———”
“此时的冯木,与彼时的赵卓,何其相似!”
“明明冯木的手下已经承认了,明明朝廷已经定罪了,冯木根本没有任何继续隱瞒的必要可即便如此,他仍是到死都在喊冤!”
“且卷宗里,除了牌位与信件,以及他手下的供词外,並无真正的,能够直指冯木偷盗餉银的证据!”
“所以,臣不能不怀疑,他是否与赵卓一样,在此案里,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