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火力全开,奔赴戛纳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路宽云淡风轻地讲完这八个字就离开了。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也只能尽到自己的警示义务,即便这是穿越者顾全中国电影业的大局,给自己强加的义务。
正如现在的《楠方都市报》总编沈浩所言,这位首富和青年导演除了对涉及“文化意识形态”底线的话题有拨乱反正、表达观点的兴趣外,不是很乐意回应这些外界的纷纷扰扰。
至于刚刚这位提问的记者出于什么目的、万哒的人会怎么想、全网网民们的褒贬,他无法决定,也很难再进一步做出什么解释。
说实话,就一定有人信吗?
但这含义颇深的八个字,还是在网络上迅速引起了热度极大的讨论。
把时间线拉长到近十年之内,这似乎是穿越者第一次面对镜头谈论关于自己身上的非议——
那个已经被领导一句话压服、连楠方都暂时不再敢胡说八道的,关于他是“带路党”还是“救世主”的话题。
在领导发话定调的余波之后,没有大报媒体敢于发出不同声音,但普通网友们的确是议论纷纷,你不能要求每个人对局势有清晰、理智的认知。
更何况大多人还被自己的屁股和立场影响着思维、决策、观点。
网友【商业逻辑课代表】:翻译成大白话,首富的意思其实还是“我说不行就不行,你们等着瞧”,问界刚靠imax院线吃了独食,现在万哒想出海找活路,他立马跳出来唱衰。
这不就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何况他还不是官。问界可以收购奈飞搞全球流媒体,万哒收购amc就成了战略错配。说到底,不就是怕万哒真成了,动摇你问界的江湖地位吗?
网友【国贸王府井票务代购】:路老板有点儿像他自己公司出品的《潜伏》里谢若林说的话了——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
问界在国内已经产业链上下游通吃,国外也掌握了dvd渠道,可谓是链接中外电影的核心枢纽,他当然希望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游戏规则玩。
但万哒出海如果能成功,就能引入另一套竞争规则,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他现在是行业话事人的姿态,用大局和产业这种大词来合理化自己的商业护城河行为,阻止任何可能挑战他的模式出现,不能说这有多错,但总不是什么太坦荡的行为和表态。
网友【理性吃瓜小陈】:我越来越不喜欢路宽这种“行业上帝”的视角了。中国电影怎么发展,好像必须由他和他那套工业化标准来定义。
万哒的做法可能激进,但也是一种探索,他上来就定性不看好,用他的成功来否定其他可能性,这是一种话语权的垄断。
“其惟春秋”听起来是交给历史评判,但在他已经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当下,这种话术本身就是在影响历史评判的方向,对其他竞争者很不公平。
内地的意见领袖和大报媒体们不置一词,楠方在这件事上也出奇地沉默,但不代表港台媒体和电影业人士会三缄其口。
除了一些还需要在内地发展的导演和演员,歪屁股媒体和对抗性势力们还是开始鼓噪起来。
因为首富是管不到他们的,更因为他们对路老板的攻讦,对于他们的“当局”是正治正确。
其中,2010年金马主席黄建业就有话说。
黄建业时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及电影创作研究所专任副教授,曾任剧本创作研究所、剧场艺术研究所所长,主导电影美学与实务课程,以及今年的金马主席。
如同路老板此前两次当众炮轰所言,黄建业上一世最有名的“手笔”,是在2010年的金马评选中玩了一些列骚操作,最后把湾省电影圈力捧的阮静天抬上影帝宝座。
这些骚操作包括了直言徐凡在《塘山大地震》中表演过于猛烈,结果被裤子狂批;
包括在第二轮投票中未按规定进行第三轮表决,导致张艾嘉意外出局,以及出于被广受诟病的“本土保护主义”,把影帝给了《艋舺》的阮静天。
这一年阮静天的竞争对手是谁?
《十月围城》里饰演革命志士李玉堂,兼具家国情怀与人性挣扎的王学圻;
《春风沉醉的夜晚》里以细腻肢体语言呈现同星恋者的隐痛,获戛纳影帝提名的秦昊;
以及在《透析》中通过微表情传达法理和人性撕扯的倪大红。
但黄建业主持下的金马还是“力排众议”把影帝给了阮静天,是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
他获奖后,在随之而来的亚太影展只获得了两票,评审麦若愚直言“年轻演员的刻意表演在老戏骨面前显得生硬”;
内地片商也集体抵制后续金马合作,华艺公开表示“我们需要重新评估参与价值”。
很显然,金马的操作并不是单单出于艺术考虑——
2010年的湾省电影业正处于复苏的关键期,这两年的《海角七号》引爆市场后,亟需新星支撑产业延续性,阮静天作为唯一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年轻演员,捧他就是对本土商业价值的紧急输血。
黄建业想将阮静天和2009年的金马影帝戴绿忍、魏德圣打造为“湾省之光”的商业和文艺矩阵,实为构建本土英雄谱系,这位戴绿忍就更不必提了,在立场上几乎是明牌。
后来港台合作,又通过《血滴子》等电影让黄小名这样的内地小生头牌给阮做配、抬咖,打入大陆市场收割粉丝,这属于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
路老板从2002年开始就跟这帮人结下梁子,《爆裂鼓手》退赛、刘伊妃退奖,特别是现在他作为北平电影节副主席负责筹办事宜,去年的刻意“拉踩”更是惹怒了这帮岛民。
如果说内地的文化圈这一次因为那位的发话,该闭嘴的闭嘴、该缩头的缩头,那港台电影圈想要发表意见来增强声望、赚取外快的就太多了。
于是新闻爆出后,黄建业在接受湾省电影媒体采访时表示:
路宽导演今日高屋建瓴的春秋大义,听来何其耳熟。
因为他也是这般以华语电影仲裁者之姿,痛斥金马奖囿于地域平衡、艺术标准矮化,如今将同一套话语逻辑,完美复刻于对万哒出海战略的预判性否定之上。
这其中的吊诡之处在于,他批判金马奖时,尚可自诩为挑战权威的“破局者”;
而今日,当他自身已成为手握巨大资源、定义行业规则的“新权威”时,却将任何不同于问界模式的路径探索,都轻易贴上战略错配的标签。
这种将自身成功经验绝对化、并以此否定其他可能性的姿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话语的垄断,他口中的春秋大义越超然,其下的商业护城河便越森严。
从这个角度出发,至少金马是幸运的,我们能够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不被这位权势人物影响。
在此我仅代表本人呼吁和支持万哒王总,以及冯小钢导演、吴尔善导演等,因为真正的产业繁荣,不应是“问界模式”的独角戏,而是不同路径的共荣共生。
就像金马殿堂的包容性,从来不是路导演所指责的“地域平衡”,而是对华语电影多元生态最坚定的守护。
紧随其后的是曾主办香江电影金像奖、在圈内颇有影响力的《电影双周刊》,只不过言语间尚且留有余地:
路宽先生对万哒出海的一句不看好,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重若千钧。
这背后是问界依托内地庞大市场已形成的巨大优势,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行业规则的定义权。
香江作为自由港,深知开放与竞争的价值,万哒收购amc,纵有风险,亦是市场行为,应由资本与观众裁决。
路先生以产业领袖身份预先否定,无异于设置无形壁垒。这令人联想到昔日邵氏、嘉禾的龙头之争,虽激烈,却从未试图以大势之名否定对方存在的权利。真正的产业健康,应如香江精神,海纳百川,而非定于一尊。
最令人惊讶是不知道是谁许了什么重利、还是已经很久没什么好角色拍的香江影星黄球生也大着胆子“针砭时弊”了,他在接受《苹果日报》采访时状若随意地笑谈:
“路生那句其惟春秋好巴闭啊,听落好似古代皇帝写史书。点解他讲什么就是大局,万哒行另一条路就是战略错配?”
“我同你讲,我唔钟意王生那种地产商,但系我更加惊路生这种电影皇帝!”
“我撑万哒出海,系因为我唔想看到只有一个人话事。有竞争,先有生机。呢个道理,好浅显吧?”
……
很显然,当穿越者讲视角文化征程的视角转向大中华区、港台、日韩等地,内地舆论反贼兴风作浪的动静稍小,但他鞭长莫及的地区却充满了鼓噪的氛围。
还是因为他现在的手还插不进去,加上竞争对手、ngo的赞助发力,不一而足。
不过内地网友们也不是吃素的,也许他们不大了解这个报纸那个杂志的真实面目和立场,但金马黄建业这种发声的目的一看便知。
不就是“小蒋”喷你,还声称要把北平电影节做成华语电影、亚洲电影的招牌,让你有了危机感吗?
至于这位黄姓演员,此前就已经有很多不友好言论,比如公开批评内地剧组不专业、呼吁大家不要去,或因为“简繁之争”论断“文明已死”等等。
他的真实嘴脸还要再过一两年才会爆出,也即刘伊妃发文那一次,这位混血演员在白皮猪大本营和指挥所推特上,放出了1933年纳粹当街迫害鱿鱼的对比图,继而长篇累牍发声,明牌跳反。
自此绰号变成黄畜生。
内地网友还是比较护短的,别的方面洗衣机可以被调侃,但在电影艺术上他在观众心中几乎是无可指摘的,再者这帮持反对意见的人什么背景、立场,也不消多提。
于是热心网友们在把内地微博上的网络舆论的争议声基本压制后,又开始远征港台,进入到他们的核心舆论场。
网友【京城刀马旦】在香江的高登论坛和推特发帖,梳理了黄球生历来的劣迹,譬如参演《无间道2》票房惨淡后攻击内地观众不懂电影、不懂艺术等言论,驳斥他天生就带着bbc滤镜。
网友【二十年小天鹅】在雅虎的奇摩评论区表示,香江的电影精神也可能是双标精神,不然当年邵氏封杀李小龙的时候,现在这帮自由斗士在哪里?继而又扒出了2005年香江导演王晶公开批评金像奖“偏袒港片排挤合拍片”的旧闻,直言金像金马是坐一桌的。
这些都属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话术,但更多的是支持路老板的内地影迷和“部分港台观众”的肆意口嗨对骂。
总归翻来覆去是一些什么洋鬼子、土包子的互相攻讦,难登大雅之堂,但也异常真实。
随着两岸三地关于路老板和问界、《球状闪电》等话题的热议进一步升级,微博上很快出现了一条名为“内地草根影评人出征港台”的热搜。
很多发迹于夜航船、圣城家园、西祀胡同等草根论坛的影评人看不过眼,开始爬梯子到外网去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导演发声。
其余方面不论,说对于中国电影和产业的贡献,只要不是蠢或者坏,作为真正热爱电影的人,都很难对路老板有什么太过负面的评价。
即便是这一次他旗帜鲜明地不看好万哒出海,有些不知道他真实用意的拥趸,宁愿捏着鼻子讲一句这是正常的“商业竞争”,也要为他站队。
于是这一大批比较专业的电影发烧友和草根影评人,开始有理有据地用双语在港台论坛与网路上发声。
影评人顾小白在湾省最大的电影板块ptt影视版发文:《请问黄建业教授,湾省电影的“多元生态”为何走不出海岛?》——
在您主导的多元评价体系下,为何湾省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常年徘徊在个位数?除了偶尔的《海角七号》式奇迹,大部分台片连本土观众都无法吸引,这种‘多元’是否只是一种小圈子的自娱自乐?
湾省顶尖的电影人才,从李安到魏德圣,其成功之作《卧虎藏龙》、《赛德克·巴莱》无不依赖大陆市场或资金支持。如果金马的多元如此有效,为何顶尖人才必须西进或北上才能实现抱负?这难道不是多元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证明吗?
路宽导演推动的工业化,目标是让华语电影能规模化、可持续地生产高质量产品,与好莱坞在全球市场竞争。
而金马奖所守护的多元,似乎更倾向于作者化、小众化的表达。两者本可并行不悖,但黄教授将两者对立,是否暴露了您对电影产业规模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无力感,只能以艺术之名固守一方小天地?”
一向亲香江电影的魏君子在高登讨论区发布长文:《数字下的真相:对比问界战略与香江电影的困境》——
香江影人常怀“东方好莱坞”之梦,但请看数据:近五年香江本土电影年产量已降至20部左右,票房冠军常被好莱坞碾压。昔日邵氏、嘉禾的龙头之争是强强对话,而今天批评路宽“定于一尊”,更像是在行业整体萎缩下的“弱者抱团”。
反观问界,其收购奈飞布局全球流媒体,是为内容建立直达用户的“超级高速公路”。而万哒收购amc,本质是购买一条即将被“高速公路”冲击的“旧式省道”。路宽导演的不看好,是基于行业趋势和数据模型的理性判断。
请问批评路宽的各位,香江电影近年除了警匪、黑帮类型反复内卷,可曾在科幻、奇幻等代表电影工业实力的类型上有任何建树?
当问界在打造《球状闪电》时,香江电影是否还在依赖‘老戏骨+旧ip’的情怀消费?批评他人垄断易,正视自身创新乏力难。”
除此之外,还有周黎明、liar、卫西谛、卡夫卡·陆等等……
港台影人的驳斥,内地网民们的力挺,在两岸三地的互联网舆论场上交织呈现,弹丸之地的反对者们被疯狂涌入的人民群众粗鲁也好、文雅也罢,驳斥得哑口无言,最后只狠狠地撂下一句“我们要联合抵制《球状闪电》”便匿了。
与此同时,从4月初开始,《球状闪电》在全球的宣传活动也拉开了序幕。
除了还未谈妥版权的欧洲及其他地区外,中日韩、港台东南亚、北美的营销工作联袂开启,一场精心策划的全球性文化攻势悄然启动。
这一次的规模之大、流程之复杂、准备之精细,显然又要成为内地、亚洲乃至全世界电影营销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