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闪电》的全球营销目标很简单:
在《阿凡达》所引发的全球特效狂热之后,为这部纯粹的“中国硬核科幻”巨制《球状闪电》开辟一条独特的道路,不仅要征服本土市场,更要将其深邃的东方科幻哲学与美学,尝试植入北美、日韩等成熟市场的心脏地带。
在中美两地问界、迪士尼、米拉麦克斯团队的合作下,整个营销战役将要历时近三个月,划分为环环相扣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做“叩问未知”,核心目标是摒弃传统科幻大片强调视觉奇观的套路,转而建立一种高深、神秘且充满哲学思辨的初始印象。
4月10号当天全球同步发布的首支“先导预告片”成为了引爆点。
这支六十秒的短片没有一句人物对白,开场是漆黑的屏幕与一行优雅的白色字幕,以庄重的仪式感依次呈现:
“fromlu,academyaward-winningdirector,two-timegoldenbearlaureate,goldenlionrecipient,andmastermindofthebeijingolympicsopeningceremony……”
“来自路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两度柏林金熊得主、威尼斯金狮获得者、北平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这段极具分量的介绍,不仅是对其艺术成就的概括,更是一种品质的承诺。
随即画面亮起,呈现的并非宏大的太空场景,而是极具质感的微观世界:
一滴水珠在超高速摄影下呈现出宇宙般复杂的折射光斑,精密仪器上的数值疯狂跳动,一张被烧焦的象棋棋盘纹理清晰可见,刘慈心原著中描写球状闪电袭击的段落以手写体的形式逐句浮现。
周讯饰演的林云只有一个短暂的侧影回眸,眼神中混合着冷静、狂热与难以言喻的执著。
预告片的高潮是一个无法看清具体形态、仿佛由纯粹能量构成的球状光晕,以违反物理直觉的方式划过屏幕,伴随一声撕裂般的玻璃碎裂音效,一切归于寂静,最终打出片名与暑期档上映日期。
国内的线上、线下媒体活力全开,微博的开机报头被《球状闪电》的抽象光影海报占据,话题“#路宽球状闪电#”空降热搜第一,并持续霸榜超过48小时;
问界视频网站的全站弹窗确保每一位登录用户都能看到这则预告;
分众传媒则调动全国数百万块楼宇广告屏,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写字楼、公寓电梯间,实现了一天十多次的高频次轮播。
在北美,合作方迪士尼与米拉麦克斯将其精准投放在mytube的影视频道首页,并联系了《综艺》和《好莱坞报道者》等权威媒体进行首发报道。
而路宽隐性控制的twitter平台,则成为了全球舆论的引导引擎,通过算法精准推送,话题“#theunseeniscoming”(无形之物,即将降临)被优先展示给全球范围内的科幻迷、科技从业者、物理学爱好者以及艺术电影爱好者的时间线,营造出一种“圈内人必看”的初始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theunseeniscoming(无形之物,即将降临)”是影片的全球主口号,所有海报和营销软文必提的所在。
除此之外,还有副口号:“anewforceofnature.aneweraofsci-fi.”
意为自然新伟力,科幻新纪元。
区域合作方面,盟友的力量也被充分发挥。
在日苯,东宝株式会社在其位于东京涩谷、新宿、大阪心斋桥等核心地带的院线大厅,张贴了极具设计感的概念海报——
海报上没有任何角色形象,仅有一个朦胧的、仿佛透过毛玻璃看到的球状光影,下方是路宽获得的金熊、金狮和奥斯卡小金人标志,以及“东宝公开”的字样,极简的风格充满了日式美学中的“间”与“留白”韵味。
东宝还主动联系了日苯最大的网络论坛2ch的影视版块版主,引导发起了关于“路宽大师继奥运会后首部作品将如何重新定义科幻”的深度讨论帖;
在韩国,盟友希杰娱乐则利用其强大的娱乐资源,在旗下王牌音乐打榜节目《m!countdown》的广告黄金时段,插播了这支预告片,确保了它能触达最广泛的年轻观众群体。
同时,cj旗下的有线电视台tvn的《电影漫谈》节目,制作了一期专题,将路宽誉为“亚洲的下一个黑泽明”,详细回顾了他的艺术成就,为影片在韩国的接受度奠定了高端基调。
港台地区则通过问界视频的当地分站,以及与鹰皇控制的本地媒体的合作,重点突出路宽作为“华人之光”的巅峰地位,将影片宣传为“华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但因为前段时间的网络大论战,港台地区的宣传在有心人的对抗下引起了一些小争议。
至此,一直到整个四月结束,《球状闪电》已经成功地在一批核心受众心中种下了一颗充满好奇的种子,它不是喧嚣的宣告,而是一次深沉的低语,邀请人们共同探索那“不可见”的奥秘。
……
四月的营销主题叫做“叩问未知”,五月的主题则直接大喇喇地打出了“东方科幻美学”的旗号。
在问界团队为5月12号开幕的戛纳做准备的同时,第二阶段的营销也悄然展开了。
这一阶段的使命是将四月的神秘感转化为具体的认知,深度解析影片的硬核科学设定、独特的东方哲学思辨以及路宽着力打造的视觉美学体系。
5月1号国际劳动节当天,饱受期待的正式预告片全球发布,和刻意“谜语人”的先导片不同,这部长达两分三十秒首次揭示了完整的故事脉络。
预告片以陈光童年的悲剧性开场,迅速过渡到军方的介入,以及“宏聚变”理论所带来的巨大可能性与威胁,台词精炼而富有冲击力:
“它,不是闪电,是一种状态。当我们观察它时,它才存在。”
而周讯饰演的林云的台词“我将归来,化身千万”,则将她那种为科学理想与国家使命不惜牺牲一切的复杂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东方集体主义下的悲剧英雄色彩。
视觉上,预告片重点展示了路宽与团队创造的“双极色域撕裂银幕”效果:
冷峻的蓝调理性世界与炽热的红调情感、牺牲场面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色彩运用被提炼为“情感三原色”,红色是激情和牺牲,蓝色是忧郁和理性,黄色是希望与纯真。
与之配套发布的是一系列极具艺术感的角色海报,每一张都对应一种颜色,并展现了角色在“常态”与面临“量子态”冲击下的双重状态,周讯的海报尤其引人注目,一面是冰山般的冷静科学家,另一面则是眼含狂热、仿佛要与造物主对话的“科学殉道者”。
5月9号,《球状闪电》剧组启程前往法国戛纳。
与此同时,一场名为“路的东方科幻”的全球线上大师课系列在问界视频和mytube重磅上线。
第一讲,路宽与小说作者刘慈心在北平一家古色古香的书馆内对谈,主题是“从《球状闪电》看中国科幻的浪漫与理性”,深入探讨了如何将东方式的宏大叙事与严谨的科学逻辑相结合。
这场对谈瞬间在社交媒体上引爆了关于“中式科幻美学”、“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深度讨论。
许多科幻迷和文化评论人惊叹,这是第一次有商业大片导演如此严肃而深刻地与原作者探讨科幻的“中国性”,影片的格调被瞬间拔高,摆脱了单纯的视觉奇观定位。微博话题#中国科幻的浪漫与理性#下,充满了观众对小说和电影的深度解读,期待值拉满。
第二讲,路宽与特邀的华清、麻省物理学教授在影片的实景实验室中,向观众解析“球状闪电”、“量子态”等核心设定的科学依据,以及如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震撼的视听语言,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硬核”可信度。
这堂课成功地将观众的关注点从“视效是否炫酷”部分转向了“概念是否过硬”,为影片贴上了硬核、严谨、经得起推敲的黄金标签。
最精彩,也是在西方社交网络上点击量最高的是第三讲。
在充满科技感的剪辑室内,路宽坐在调色台前,像一位作曲家般操控着画面,讲解他如何从阿根廷博卡区浓烈而冲突的色彩搭配中获得灵感,创造出服务于叙事本身的“东方科幻美学”,他在视频中强调:“这是一种有温度、有呼吸、充满诗意与矛盾的美学,根植于我们的文化情感。
从这三讲电影大师课的终极前奏与预热中,普通观众满足于“看懂了门道”,获得了走进影院的“知识底气”;
影迷们则为能深入参与一部杰作的“解构”而兴奋,在社群中形成了热烈的解读潮;
最为关键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影评人、电影节选片人以及学术圈,通过它们彻底认识到《球状闪电》绝非一部普通的类型片,而是一部具有作者性、学术价值和宏大文化野心的作品。
它成功地将在《阿凡达》之后可能对视觉特效产生的审美疲劳,引导向了对于科幻电影思想深度和美学创新的新期待,如同三枚精准的思想导弹,不仅为影片的口碑发酵提供了最坚实的“弹药”,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前为《球状闪电》加冕了“科幻经典”的潜在桂冠。
这是一种务实和别出心裁的营销方向。
法国当地时间五月十一日傍晚,夕阳将蔚蓝的地中海染上一片瑰丽的橙红。
一架从北平经停巴黎而来的航班平稳降落在尼斯蓝色海岸机场,路宽身着剪裁合体的浅亚麻色休闲西装,率先走出廊桥,他身后是以周讯、辛柏青、段毅宏和井甜为首的《球状闪电》主创团队。
尽管行程低调,未通知官方,但嗅觉灵敏的少数中国驻法媒体和欧洲华文报纸记者还是守候在了抵达口。
“路导!看这边!”
“周讯,这次来戛纳有什么期待?”
闪光灯零星闪烁,问题也多是友好寒暄。路宽面带微笑,并未停留,只是简单挥手致意,在问界工作人员和法国合作方安排的安保人员引导下,队伍快速而不失风度地穿过大厅。
井甜显然是第一次经历这种国际电影节的阵仗,尽管努力保持镇定,但好奇的眼睛还是忍不住四处打量,带着几分掩饰不住的新鲜与兴奋。她今天穿了一身清爽的香奈儿早秋系列白色软呢套装,俏丽又不失庄重。
“讯姐,你知名度好高啊,刚刚几个外国媒体都认得你。”车队沿着著名的a8高速公路驶向戛纳,大甜甜在后排看着周讯羡慕道,她这个客串角色说白了就是来蹭红毯的。
周讯笑道:“我也就是前几年跟着《塘山》剧组到过奥斯卡转过一圈,应当还是这一次剧组的宣传攻势很到位。”
辛柏青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接过话头:“确实,这次宣传的章法和气魄,跟我以前经历的剧组完全不一样。不光是砸钱,关键是那种……层层递进的节奏感。先吊足胃口,再慢慢给你看真东西,最后还给你上课讲道理。”
“我这几天看网上的评论,好多观众都说,还没看电影,光看这些预告和解读,就觉得必须得去电影院学习一下。”
他说着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带着几分调侃,但更多的是佩服。
井甜立刻拿出手机,一边划拉着屏幕一边兴奋地补充:“对对对!柏青哥说到点子上了。网上讨论可热闹了!尤其是那三集大师课之后,好多影评人都说,这简直是把电影宣传玩出来了。”
“诶,你们看这个。”她把手机屏幕亮给周讯和辛柏青看,“有好多网友都留言说,觉得咱们这片子不去竞争金棕榈太可惜了,他们觉得《球状闪电》根本不是那种爆米科幻片,里面的人文深度和哲学思考,完全有资格去主竞赛单元和那些艺术片掰掰手腕。”
“没可能的,也没必要。”前排的路老板刚刚挂断电话,回头微笑道:“今年的评审会主席蒂姆波顿也跟我聊过主竞赛单元的可能。”
“但《球状闪电》的核心是硬科幻设定推动的哲学思辨,这种思想实验的性质,在戛纳的评判体系里,有时会被认为概念先行或过于智力游戏,不如那些直接刻画人性困境、社会疮疤的影片来得扎实和动人。”
众人听得不住点头,井甜也失望地撇撇嘴,她倒不是在意这是自己第一部参演的登上欧洲电影节的电影,是知道《球状闪电》面临的全球票房压力不小,肉眼可见地连这一次的营销都做得同“拍电影”没太大区别。
如果能在戛纳有所斩获,不但能补足面前男子的欧洲三大的奖项空缺,也能给电影票房提供助力。
只不过这一届的戛纳,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要比柏林还“讲政治”。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法国女星朱丽叶·比诺什会在家门口夺得影后,完成人生的大满贯,依然不忘声援被伊朗政府逮捕的导演加法尔。她在采访时的落泪发自内心,艺术家的人道情怀常常会触及复杂的政治纠葛,可观众却早已拥有既定的立场。
即便是戛纳市长都率领法国老兵们扛着国旗,在电影宫门口抗议《法外之徒》里的历史视角时,电影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也是更直接的思维直视。
包括了亚洲另一位被称为大师的阿巴斯,话里行间也都是政治的影子。
以及斩获了金棕榈的泰国导演阿彼察邦,在获奖感言里对母亲深切致谢,让全世界都知道曼谷的街头还在燃烧,红衫军不为泰国政府所容。
《球状闪电》这样一部商业科幻外壳下的国产电影,想要凭借导演玄奇的想象力和剧情丰满度,在这帮动辄讲述真实人性、政治的作品出脱颖而出,几乎不可能。
反倒是如哈维所言,可以在明年年初的奥斯卡上下下功夫。
路老板笑道:“都别想太多,我们来戛纳就是让你们走走红毯、卖片搞宣传,一切向钱看!”
叮咚!
他看了手机短信,“待会儿去放下东西,咱们去跟国内和日韩几个剧组聚一聚。”
周讯笑道:“是王小帅、范兵兵他们吧?”
“对,王小帅、贾科长。”路老板补充道:“剩下还有日苯的北野武和韩国的李沧东他们,都是熟人,交流一下大家的作品,氛围应该会很不错。”
今年其实就是上一世著名的“兵兵红毯龙袍”话题炒作的这一届戛纳,兵兵跟着自己戏份不算太多的《日出重庆》剧组来走红毯,想必又要惊诧世人了。
这一世有了吾悦文化总裁的身份,这身明黄色的龙袍穿得更加名正言顺了。
晚上七点半,克鲁瓦塞特大道旁一家名为“lemaschou”的传统普罗旺斯餐厅的里,中日韩三国的电影人齐聚一堂。
这家餐厅并非最奢华顶级的,却以其地道的南法风味和远离主街的安静环境,深受懂行的电影圈内人青睐。
路宽带着《球状闪电》主创抵达时,王小帅、贾科长与身着便装却已气场十足的兵兵,以及北野武、李沧东两位亚洲电影大师均已落座。
只不过比面带笑意的兵兵更加笑容灿烂的,是已经大笑着冲过来“乳燕投林”般地拥抱路老板的老铁北野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