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翦商(出书版) > 翦商(出书版) 第3节

翦商(出书版) 第3节(1 / 2)

('24 gideon shelach , “the qiang and the question of human sacrifice in the late shang period.m asian perspectives, spring 1996, pp. 1-26.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升级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才有了农业和定居生活,不再像野生动物 一样四处流动觅食。这是距今约一万年前开始的变化。

在人们的感觉里,新石器时代应当是世外桃源一样,与世无争, 或者说是落后、停滞的。不过,和生物的自然进化相比,数千年的新 石器时代充满着剧变。下面,我们以千年为时间单位,简要描述一下 新石器时代人群的发展历程。

做一个穿越假设。如果一群现代人回到六千多年前的仰韶半坡文 化新石器时代,比如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他们看到的是,山坡下有 一座小村寨,有两三百名村民生息在这里,村子的中央是一片小广场, 周围环绕着几十座大大小小的茅草屋,猪、狗、鸡在草屋之间闲逛, 村边的陶窑冒出淡淡青烟,身穿粗麻布衣的男女用泥巴捏制陶罐坯, 在上面描绘黑色图案。

村落外,是成片的农田,谷穗在风中摇曳,它们产出的粟米(小米) 是村民的主粮。几个男人正在给一只马鹿剥皮,用石头小刀分割皮肉, 再用木柄石斧把骨头砍开,骨渣飞溅,引来几条狗围观争抢。

姜寨一期聚落复原图,仰韶半坡文化阶段,距今7000—6000年

穿越而来的访客发现,有一条四五米宽的壕沟包围着村寨(考古 报告一般称之为“环壕”),沟底有积水和尖木桩防范入侵者,内侧还 有一道木头栅栏,只有一座原木搭成的小桥可以进入村落。这群访客 已经饿了,想从村里交换一餐午饭——在“原始人”眼里,他们携带 的小镜子和打火机等是高价值宝物。

但还没等来访者走近小桥,狗已经发现了异常,开始狂吠。所有 村民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拿起棍棒或弓箭,叫喊着冲向木栅。射向 陌生人的是羽箭,箭镶用骨头或石头磨制,插在木箭杆的顶端,用细 麻线绑牢。被射中会很痛苦,即使拔出木杆,箭镁也很容易留在体内, 被肢解的马鹿就是例子。

第一次尝试失败后,穿越者切换了一种模式,这次是下一个千年, 距今6000—5000年之间。

小村落还在原地,只是房屋的布局不再是紧密环绕,而是三五成 群,零星分布。村外的壕沟也已经废弃,被生活垃圾填平,人们可以 随意进入村落。其他的变化似乎不大。

来访者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他们不再指望和平交易,而是偷偷靠 近,然后齐声呐喊,冲进村落——有人还点燃了烟花爆竹。村民被这 些奇装异服、掌控着火和雷电的入侵者吓坏了,夺命狂奔而逃。

于是,这群现代人成了征服者,一切粮储和禽畜都是他们的战利 品。但好景不长,大半天后,开始有全副武装的“原始人”成群出现 在村外。有上千名手持石斧、石矛或弓箭的成年男女,站在最前方的, 是头发上装饰着羽毛的巫师,他正在用咒语高声诅咒入侵者。一名 男子显然是首领,戴着一串野猪牙项饰,用红石粉涂抹脸颊,手拿 一柄玉质光泽的石斧,几名长老簇拥在他身旁,正在合谋进攻方案。

结果是,不论死活,入侵者都将被斩首奉献给本地的守护神祇。

村落、部落到早期国家

上面描述的这两种区别,是6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发生的 变化。

距今6000年前(仰韶文化前期),村落规模不大,是独立的生活 单元,房屋建筑或者中心环绕,或者整齐联排,可能和其他村落贸易、 通婚,但固守着本村落的集体自治生活;有自己的防御体系,村落之 间时而爆发冲突,坟墓里中箭或被斩首的尸骨是己方战死的勇士,而 俘获的敌人则会被处死扔到垃圾坑中,还可能有一些零碎尸骨被抛撒 在村落内外。

比如,宝鸡北首岭77ml7,仰韶文化半坡阶段,距今6000年, 墓主是一名成年男子,可能在对外械斗中被砍掉了头颅,族人特意用 一个造型奇特、有黑色花纹的陶罐代替,以示哀悼。随葬器物比较多, 还有骨镶等兵器。

宝鸡北首岭77ml7出土陶尖底罐线图及照片

距今6000年后,村落的集体生活特征逐渐变弱,独立防御体系 也逐渐消失,出现了更大范围的政治体——十几个村落形成的“部落”。 这些部落往往有上千人,有世袭的头人及各村(氏族)长老组成的议 事会,还有自己部落的图腾和英雄传说。村落没必要再维持单独的防 御体系,倘若受到威胁,整个部落都将集体应战,就像穿越者第二次 到访的情景。

这种由若干个村子组成的部落,面积可能如同今天的一个或几个 乡镇。头人居住的村落是中心,会建造一座比较高级的夯土地基的房 子,大约100平方米,作为头人和长老议事的场所以及举行集体仪式 的会堂。头人的中心村落可能有防御工事,如壕沟、栅栏等。

比如,秦安大地湾四期f901,距今5000余年,主厅面积131平 方米,包括院落在内,则为420平方米。房屋地基使用的是特殊的料 磁石三合土,平整光滑,硬度接近现代水泥地面。厅内正中有一座圆 形大火塘。f901应当是部落的中心建筑,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家庭 生活的遗迹很少,可能并非部落头人的家宅,主要充当头人和长老议 事的场所。

9 ! ? ? 4 5.米 a-&gtrc___nil------.

1*&quot*~*~*^ 墙 三室居 1

f901平、剖面图

以上,是距今6000—5000年间(仰韶文化中期)发生的最明显 变迁。

在千年的维度上,很多变化都是缓慢的。各种技艺的水平,如农 作物种植、家畜养殖、制陶、纺织等,一直在缓慢提高着,人口或村 落的总量也在缓慢增长。但这些都是量变,而非质变。

唯一明显的变化,是人群“共同体”规模的扩大,已经从百人级 别增长到千人级别。它带来的影响也更直接:村落之间的冲突成为过 去,和平的日子更多了,但部落间的战争规模却更大了,伤亡也更多。

再到下一个千年,距今5000—4000年之间(仰韶文化末期与龙

石宛遗址城东门址人头坑(k1 )

山文化期),有些地区的人群共同体则变得更大,几个或十几个部落 汇聚成了早期国家,如陕西石郎古城、山西陶寺古城,能统治一两万 甚至三五万人口,面积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或两三个县。其中,统治中 心已经形成城市,面积有两三平方公里,周围环绕着数米高的夯土或 石砌城墙,城内有数百平方米的大型宫殿,上层贵族开始使用精美器 物,死后的墓葬里也堆满了豪华随葬品,而且经常用人殉葬。

有些较大的都城,居民会过万,多数是农夫,也分化出了手工业 者、世袭统治精英,以及巫师等专业知识人群。巫师观察天象,编制 早期历法,研究占卜通神之术。甚至可能已经有了记录语言的原始符 号,初步的冶铸铜技术也在悄悄流传。

这时,国家、王朝和文明时代已经不远了。

以上两千年历程,是新石器中晚期到文明(青铜)时代前夜的变 化大趋势:从村落到部落再到早期国家。通俗一点说,就是从村级到 乡级、县级的递增升级。

对于如何称呼不同规模的人群共同体,特别是万人规模的早期国 家,中外学者使用过不同的词,如方国、酋邦、古国等。从便于理解 的角度考虑,本书采用“早期国家”和“古国”之称。

但需要注意的是,村落一部落一古国只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描绘的 总体趋势,并不意味着距今6000—4000年间的所有新石器时代人群 都准时加入了这个进程。在有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孤立的村落可能存 续到三四千年前,而部落共同体可能存续到一两千年前,甚至一百年 前。这首先是地理条件的限制,越是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小型共 同体越容易维持,而缺乏天险环境中的人群更容易被裹挟进更大的共 同体。另外,也可能会有历史当事人的主动选择,但作为现代人的我 们已经无法验证了。

多数早期国家并不能维持长久繁荣。距今4300—4000年间,华 北很多地方同步出现了古国兴衰的一幕:陶寺(山西襄汾)、石郎(陕 西神木)、清凉寺(山西芮城)和王城岗(河南登封)等都曾出现古 国气象,但在繁盛两三百年后,都发生了解体,重归部落共同体的 水平。

为何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会如此艰难?现在尚未有确定的答案。

水稻带来和平?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陆续发掘出多座距 今5000年左右的“古城”,如湖南澧县的城头山和鸡叫城,湖北天门 的石家河……一时间,长江中游似乎要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地。

但后续的发掘并未发现跟早期国家与文明相伴生的更多元素,如巨大 的宫殿建筑、社会分层现象、金属冶炼技术等,“长江文明起源说” 遂逐渐沉寂。

不过,为何长江流域曾产生众多古老的“城”,却是个有趣的问题。 若要一探究竟,先要理解黄河与长江流域以及旱作与稻作农业的关系o

新石器时代是基本农业的时代,在人类驯化的主粮中,中国占了 两种:黄河流域的粟米和长江流域的水稻,它们分别需要旱地和水田 环境。

这两种作物的人工驯化都发生在一万余年前。水稻的考古证据更 多一些,因为稻米颗粒大,古人制陶时常在泥坯中添加稻壳,便于考 古发现。在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西和浙江,均发现有上万年前的水稻 遗存。

稻田需要灌溉和排水系统,需要平整的水滨田块,这是北方旱作 的粟和黍从来不需要考虑的。长江流域的新石器人群一直忙于水利设 施和稻田工程,而水利设施达到一定规模后,无论耕作面积,还是收 获量,都会有实质性的提升。所以,在距今6000—4500年间,两湖 地区出现了众多繁荣的稻作聚落。

至于考古报告宣称发现的那些“城址”,其实是为了防洪目的堆 筑的。所谓的“城墙”,大都宽数十米,高数米,非常平缓,人可 以从容地踱步而上,没有军事防御作用,其用途是防洪,供人们 在上面建房定居,躲避南方常见的水患;而挖土形成的洼地水塘, 是灌溉稻田的储水设施,有些甚至直到今天还在使用。这种环形 土堤是人们改造湿地的手段,直到近代,湖北还有很多,方言称之 为“垸

比如,湖南澧县的城头山“古城”,是一直径300多米的近圆形 土围子,其“城墙”非常宽,且平缓,本质是土堤。距今6000—5000 年间,经历过多次扩建,取土洼地形成了水塘,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不过,即使城墙不是军事防御之用,这些水乡古城的意义还是重 大,说明当时的人为建造大型水利设施,已经形成超出村落甚至部落 规模的较大共同体,统一规划施工,共享水利设施带来的收益。

最新小说: 嫁给病弱将军后(双重生) 叛逆顶流的病弱亲姐 位面餐厅从大秦开始 穿回古代卖盒饭[美食] 许愿暴富但穿成渣A 穿成末世炮灰引诱疯批女主 高冷美人被迫忠犬[快穿] 恋爱脑是人外攻最好的嫁妆 娇软人鱼但本体是小海豹 庶长子[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