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翦商(出书版) > 翦商(出书版) 第25节

翦商(出书版) 第25节(1 / 2)

('文丁王在位时间不长,可能只有十一年。在他驾崩前不久,季 历到殷都献俘,却诡异地被杀死。《竹书纪年》的记载是:“文丁杀季历。” 此外,没有更多信息。事实上,文丁王和季历可能都是死于商朝内斗。 下一位商王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第二十九王),他一上台就废除了商 朝传统的祭祀方式,改用了一套被现代研究者称为“周祭”的制度。

当然,这个周祭和姬周族毫无关系。它的特点是不再祭祀上帝及 山岳河川、龙、凤、四方等自然神,只祭祀历代先王;而且,统一规 定给各位先王献祭的时间和方式,形成一张一年周期的巨大值日表, 不必再临时占卜决定。而这限制了占卜师和祭司的权力。

“周祭”是商代第二十四王祖甲最先发明的,被董作宾先生称为 商人的“新派”宗教。但祖甲死后,旧宗教迅速回潮,直到末代二 王帝乙和帝辛(纣王)时期,新派的“周祭”才算正式确立下来。新 派宗教甚至不仅称先王为“帝”,也称在世之王为帝,所以商朝末代 两王的称号分别是帝乙和帝辛(纣王)。按照商人的传统宗教,这肯 定触犯了天界上帝的独尊地位,几乎是大逆不道的僭越。

商朝上层的这场宗教改革可能伴随着宫廷内的派系斗争和政变。 文丁王的死因难以确定,但季历属于老王亲信,自然是新王帝乙的对 立面,所以他很可能是与文丁王的势力一起被消灭的。帝乙初年重启 革新,新旧两派争的就不仅是仪式,也是权力分配。老派宗教祭祀的 各种自然神,可以包含一些非商族起源的神灵,这为商王拉拢异族提 供了操作空间。新派却是一个更加保守的王族小群体,排斥一切没有 商王族血统之人,因而季历这种当红的蛮族酋长自然下场堪忧。

季历死时,周昌可能还不到十岁,应当会有老练的家族成员“辅 政”。《竹书纪年》记载,帝乙二年,“周人伐商”。这显然是不自量力 之举,所以,现实地看,也许是周人不得已介入了商朝内战。

周族的直接领导是老牛坡的崇国,而武乙王也数次亲征关中,应 该和崇国关系非常密切。也许在文丁王死后,崇国曾纠集周之类的番 邦介入朝廷内战,但帝乙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这次勤旧王之举也就 只能是半途而废。

帝乙似乎没有报复西土的这些侯和伯的举动。他和父亲不一样, 对西部的扩张事业可能并不感兴趣,只要羌人俘虏能一直按期送到殷 都献祭给列祖列宗就行了。而且,像周这种蛮族的首领也很可能不再 有获得重用的机会,并被禁止进入殷都,毕竟崇国这种西土侯国足以 管理他们。所以,在甲骨卜辞里,帝乙上位之后的三四十年中,周族 上层再没有获得商王赏识的记录。

幼年的周昌只能安于他的西土生活。这个小邦又经历了四十余年 沉寂的时光,直到因为周昌晚年发生的某些事变,才再次进入庞大商 朝的视野。彼时,商王已经换成了帝乙的儿子帝辛,也就是后世著名 的商纣王。

注释

1《史记o殷本纪》:“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 天神不胜,乃修辱之。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日‘射天

2 白川静注意到了周人崇拜天的现象,他认为武乙侮辱天神是为了 “侮辱周人 之信仰”。但本书认为,在武乙时代姬周族还非常弱小,商朝人恐怕不会注 意到它有什么信仰,更不至于蓄意侮辱其信仰,史书也没有记载武乙辱神之 事发生在关中。如武乙想侮辱周族,用后稷做靶子似乎更合适。武乙之事从 发生到记录成文,中间经历了较长的流变,从西周开始,宗教观念里的帝与 天已经混淆不分,所以才会把武乙羞辱的上帝记录成天神。[日]白川静:《西 周史略》,袁林译,三秦出版社,1992年,第15页。

3 见《孔丛子o居卫第七》。该书是西汉初年作品,司马迁写《史记》时可能 部分取材于此。

4 高亨认为,“依”通“殷”,此爻内容可能涉及为殷商而搬迁,“武乙与古公 亶父年代亦相值,则《易》所记盖武乙亶父故事,所谓公即古公亶父欤? ” 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第281页。

5 这里的“古公亶父”,曾被认为是亶父的全称。也有学者认为,“古”是表示 追溯的“当年”之意,“公亶父”是称呼,其中“公”又表示长者尊称,“亶父” 是日常用的称呼。

6 益卦之“用凶事,无咎,有孚”。

7 也许他们本是同一个部族,只是后来的古文字用了两种写法而已。

8 尹盛平:《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1页。

9 西晋时期,有人盗掘战国魏王墓,挖出了很多竹简,当时的学者释读和整理 了这些竹简,定名为《竹书纪年》,但在印刷术普及之前,此书失传,只有 被唐宋著作引用过的一些句子保留了下来。

10《史记》等传世史书写作“太丁”,“文丁”是甲骨卜辞的写法。

11但在春秋时期,黄帝的传说被制造出来之后,任姓和姬姓都被列为黄帝之子。 这可能是后世周人在抬高自己母系先祖的地位。见《国语o晋语四》:“凡黄 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 任、荀、僖、姑、假、依是也。”

12刘向《列女传》卷一:“大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 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 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法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

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

13来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夏商周年表》。参见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 第630页。

14董作宾:《殷历谱》,(台北)“中研院”影印本,1964年。

第十七章 周文王地窖里的秘密

上古时代的历史人物的家宅,极少有机会被发掘到,或者即使发 掘到了,也缺乏相应的记载。比如,殷墟发掘了很多宫殿基址,但我 们无法确定商王们到底居住在哪座建筑。即便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我们也无法指认他们住在遗址建筑的哪间殿堂。

只有周文王是特例。1976年,他居住的宅院被完整地发掘了出来, 而且有甲骨卜辞为证。这座宅院不仅展示了周族首领的生活空间,还 隐藏着文王的惊天秘密:和诸神共谋的翦商事业。

让我们从青年时代的文王开始。

文王是纣王的姑父?

渭河上喧嚣了起来,很多条小木船被系在河中,上面铺有木板, 一座浮桥就这样搭了起来。青年族长周昌,后来的周文王,带领着族 人在渭河边迎接从东方远道而来的新娘,隆重地宣扬这场婚姻带来的 荣耀。新娘来自姒姓的莘国,后人称为“大姒”。

《诗经o大明》曰:“文王初载,天作之合。”这是上帝(天)亲 自撮合的婚事,而这位来自大国的女子简直就像是天帝的妹妹:“大 邦有子,何天之妹。”文王晚年创作的《易经》有两个卦的爻辞出现 了 “帝乙归妹”,意思是时任商王帝乙(纣王之父)下嫁了妹妹:“帝 乙归妹,以祉元吉。”按照这种说法,文王成了帝乙的妹夫,纣王的 姑父。

不过,这显然不是事实,因为姒姓并非商朝王族,更不可能是 商王帝乙的妹妹,估计周人自己也不会当真。那么,大姒的莘国在 何处?有旧说是今陕西省合阳县,但未必成立,因为合阳县和周原 都在渭河北岸,往返不需要渡过渭河。莘国应当和挚国类似,也在 河南地区,新娘的车队从豫西古道驶向关中,然后向北渡过渭河, 才抵达周原。

莘国姒姓,据说是夏王室后裔。这个小国似乎以女子著称。商 代开国君王商汤的夫人出自莘国,再后来,周昌被商纣王囚禁,臣 僚们为营救主公,搜罗各种名贵礼物进献商纣,其中就“有莘氏美女”。 也许正是文王的夫人出自莘国,才引发了后来各种附会的历史创作。

和文王母亲的挚国相比,莘国的知名度更高一点。这也是周族 势力上升的体现,它已经是西土一个颇有前途的新兴小邦国。莘国 嫁来的有姐妹两个,所谓“缴女维莘“缓”,连续、不止一个之意。 周昌还暗中怀疑,好像姐姐的衣服不如妹妹高级:“帝乙归妹。其君 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易经》归妹卦六五)妹妹可能嫁给了周族 另一个重要人物召公爽。召公责的年龄比周昌小,在周昌晚年以及 武王的灭商事业中,作用非常重要,他的头衔是“太保”,意为“国 君的监护人”。

商周时代,职位多是世袭。召公爽的父亲可能辅佐过少年周昌, 才使自己的家族得到了 “太保”的殊荣。正如前文所述,周昌童年丧父, 过早地登上了族长之位,2应当有长者替他管理周族事务,召氏家族 的可能性很大。

召公家族虽也是姬姓,但和周昌家族似乎没有太近的亲缘,至少 史书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3武乙王时期的卜辞经常出现讨伐“刀方” 的记载,陈梦家认为刀即是“召”,4本书推测,“刀方”可能是召公 所属的召部族,他们因遭受来自商人的沉重打击,侥幸残存的成员(如 召公爽的祖父辈)后来投靠了周族。这位没能进入史书的召公爽之父, 这里可以暂时称其为“召祖”。

召氏有和商人长期作战的经验,召祖也比较熟悉商朝的情况,并 辅佐少年周昌直到成年。周昌的婚事很可能也是召祖奔走操办的,还 顺便给自己的儿子、后来的召公爽娶了一位莘国公主。周昌因此又和 召公责成了连襟。

《易经》归妹卦显示,妹妹的嫁妆似乎更丰厚。也许是因为她在 娘家更受宠爱,也许是因为召祖在周族“辅政”多年,女方家族更 重视这位实权人物。来自东方的新娘也造成了召公爽家族的某种商 化,比如,他或者他的孩子就有名“辛”的,而用生日的天干作为 名字是商人的习俗。5

结婚后的周昌很快便开始“亲政”,新一代周族人的历史就此开启。

和父亲季历相比,周昌的夫妻生活要幸福得多。这部分是因为周 族上层已逐步商化,族长家也阔绰起来,有了体面的大宅院,族长夫 人已不用再把猪圈当厕所。

周昌这一代的首领和东方贵族的交流已经没有大的障碍。他以多 子著称,有所谓“文王百子”之说。仅他和大姒生下的儿子就有十个 左右,此外,还可能有几个庶出的儿子,但没有任何女儿的信息。

商王帝乙可能在位二十六年,6然后由儿子帝辛继任,这便是末 代商王纣。他名为“受”,也称“辛受”。“纣”可能是后世周人给他 的贬义称呼。

这一次商王更迭时,周昌大概三十岁稍多,而周族人最重要的工 作仍是为商朝征战和捕俘。从《易经》的一些内容来看,周昌年轻时 经常带领族人远征羌戎部落,积累了很多捕俘经验。不过随着儿子们 逐渐长大,周昌开始脱离征战厮杀,由长子伯邑考和次子周发(后来 的武王)更多地承担军事工作。

伯邑考后来死于殷都,在史书中,他的信息很少。文王诸子都是 单字名,比如,武王叫发,周公叫旦,只有伯邑考的名字比较奇怪。其实, 这背后有很多隐情。

他原名应该叫邑。“伯”,表示他是嫡长子,这是周人的家族排行 用语(伯仲叔季);“考二意为父亲,但伯邑考没有后嗣,实是后世 周王室祭祀时对他的尊称。从这个不同寻常的称呼也可以看出来,他 本应是周昌的继承人。

《诗经o大明》曰:“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j 这里,长子(周邑)的名字被隐去,且暗示死在了外地(维行),二 弟周发这才成为周族继承人。伯邑考之死是商周关系的重要转折,让 文王的翦商决心从此不可动摇。

文王是何时萌生翦商之意的,已经无法确定,但至少在他有机会 去往商都之前,对商朝的认识肯定非常模糊,应该不会有明确的计划。 最早开启文王想象力的,是占卜。

当儿子们能够替自己分担一些工作后,周昌便开始研究占卜、祭 祀、通灵等巫术。他这方面的兴趣,最初可能来自占算捕猎羌戎的方 法,诸如在何时或何地设伏。甲骨占卜技术的起源很早,从四千多年 前的龙山文化开始,华北地区就已经流行用牛或羊的肩胛骨占卜吉凶。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周昌开始进入危险的禁区。

甲骨占卜的表面原理是观察骨头或龟甲上烧烫出的裂纹(兆纹), 解读吉凶;但其深层原理却是通灵,即向某些特定的神灵询问神意。 比如,商王会向历代先王或上帝提问,然后神的解答会表现在骨头的 裂纹上。而比商王地位低的人,无权请教高级神灵,只能求助于低级 的鬼神,比如自家先祖或本地土地神,乃至家里的灶神等小神。

最新小说: 嫁给病弱将军后(双重生) 叛逆顶流的病弱亲姐 位面餐厅从大秦开始 穿回古代卖盒饭[美食] 许愿暴富但穿成渣A 穿成末世炮灰引诱疯批女主 高冷美人被迫忠犬[快穿] 恋爱脑是人外攻最好的嫁妆 娇软人鱼但本体是小海豹 庶长子[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