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商族
商王朝历时五百余年,商族已经枝繁叶茂,是规模最大的族群, 而周当时还只能算是西土新兴的蕤尔小邦。虽然无法确知当时的人口 数字,但据估算,商族人口可能近百万;商朝控制区内的各种非商族 人口,比如众多土著族邦和被纣王纳入统治的部分东南夷人,总数可 能是商族人的两三倍;而在商朝的控制范围之外及认知范围之内,各 种蛮夷土著的总数也会有近百万。
经过文王时代的急剧扩张,到武王时期,周族可能在十万人左右, 即便加上西土各同盟族邦,也很难超过五十万人。况且多数盟邦当时 与周的关系并不稳定,周王还难以对他们发号施令。
为了杜绝商族人再度叛乱的可能性,必须把他们拆分,使其散居 到各地,难以互相联络。首要的,是要把最为显赫的商人贵族和最重 要的家支族邑迁到关中,使其在周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内散居,断绝其 与故土的联系。
武王灭商后,这个工作已经做了一些。有些在纣王时期不得势的 商人贵族已经主动投靠周朝,把家族搬迁到了关中,比如,周原曾发 掘出一座名为“微史”的商人家族的青铜器窖藏,著名的“史墙盘” 即出土于此,其铭文中讲述:武王刚灭商,微史氏的“烈祖”就主动 带着家人搬到了关中,武王命令周公给他们安顿家宅,让其在周原定 居下来。由于是主动投靠,微史氏颇受重用,世代担任周朝史官,主 管文书和档案。
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对商族人的搬迁力度更大:从镐京到周原, 再到周边的川源山谷,在整个关中地区安顿了很多商族聚落。因为他 们使用的器物、丧葬习俗和关中土著族群很不一样,考古已发现很多 这种殷商移民的遗址。
迁入关中后,这些商人族邑可以获得土地并垦殖,族长则有机会 在周朝担任官职,特别是和书写、文化有关的职位,因为相比商人, 周人文化程度较低,需要吸收商人的书面文化和行政管理经验。
当然,仅靠移民关中,尚不足以消解庞大的殷都人口,而周公的
、j0圣丁
套*卡好’医 糜诞备尊$婺皆僦*令当々潺自谡簧* 象由
需
主m ah- -t 钻陶 “府禽 由色
pal * z
娄小丁 工船
篦偌.
灌y bv n度弗
用-
詹盾 0 却 ?
八。
w
>>v mt 根翁?会不 会中不恭
0t
◎沛圜济宜长特地u 令是詹省工工2/古 原移父令d一. 福针; 矍型家好善掷"创! %乜弱会需拿不中朴 力竽为i仰 借耒予井电懿生型不 ,司展队1省青图曲! 不叠源贪骂冷h -斡3 q"辑料"葭 *】嘛修姆豕俗骸 逖与哼您激杼%命他 曲^三寺相宁小=0 ' 高竽电子用4)1躯r心
史墙盘铭文拓片,《集成》10175
目标是要把殷都彻底抹去。商族的血祭文化和殷都联系太多,不仅众 多的商王陵和族墓埋葬着无数殉葬人与人牲,还有无数的甲骨卜辞记 载着商人的血腥文化以及让文王家族心碎的遭遇。所以,必须毁灭殷 都,断绝商人的血祭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让他们开始新的、正常的、 和平的生活。
其实,武王周发已经有了这个规划。他在病中和周公谈话、安排 后事时,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毁灭殷都(“夷兹殷”),同时把周朝都 城向东推进,在中土的洛河之滨营建一座新城。
武王一直活在对商人的恐惧和仇恨之中,但也同时活在对商人宗 教理念的痴迷中。在他的计划里,可能是要把商人押解到新城规划之 地屠杀祭天,让他们成为“度邑”的奠基礼。他相信,只要有了这份 空前丰厚的祭品,上帝会格外垂青于周王室,给他们降下一条平坦的 通天大道。如果武王周发的寿命足够长,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像殷高宗 武丁一样以杀戮献祭著称的“伟大”君王。7
当然,周公并不赞同武王的计划,但他必须消灭商人再度叛乱的 可能,并同时改造商人的宗教文化。
周公的另一面
辅政第七年,周公开始营建武王设想的新城,但名字换成了平庸 的“洛邑”。“度邑”的宗教意义太强,周公不想接受。
这意味着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殷都将被彻底摧毁,所有贵贱居民都 将被强制迁往洛邑。此时殷都的居民已经大大减少,因为拆分殷商的 工作已经实行三年,比如,已经有部分殷民跟随微子启到了南方的商 丘,建立了宋国;周公新分封的几个诸侯国也掺入了一定比例的殷民; 最后搬迁的,是对周朝最为抵制和最不恭顺的,被称为“殷顽民”。(《尚 书o多士》)
为让“殷顽民”接受现实,顺利搬迁,周公还专程赶来监督和督促, 并发表了一篇讲话,是为《多士》而二百多年前,为动员商人迁往殷都, 商王盘庚也曾发表一篇讲话,这便是著名的《盘庚》。对照这两篇有 关殷都诞生和毁灭的重要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周公和盘庚的某些类似 之处。
和人们印象中那个彬彬有礼、拘谨保守的周公不同,《多士》展 现了他朝三暮四、翻云覆雨的手腕和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能力。周 公很了解商人,知道和他们相处的方式,而这恰恰是后人不了解的商 人,更是并不真正了解的周公。
周公还是以周王的身份讲话。他先是按照标准的官方历史叙事, 回顾了周邦灭商的合法性:”是天-上帝对殷商失望,才命令我周邦灭
掉了商朝。各位贵族,不是我小国周邦想主动灭亡你们,而是上天要 把你们交给我,如果上帝不给,我们敢主动去要求吗? ”
王若日: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 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 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 下民秉为,惟天明畏。
接着,周公讲了一套商朝代夏、周朝代商的循环逻辑,说这都是 末代之王丧失德行,引起上帝的反感,从而导致天命改移。
一番套话后,周公谈到了正题,“有命曰割殷”:“现在,我作为周王, 收到了上帝的命令,要废掉你们的殷都。”
周公也对殷民表示了惋惜和不理解,他说:“我也觉得,上天这 样对待殷人太过分和不近情理,但是,跟你们各位贵族实话实说,我 现在必须带着你们西迁,这不是我自己不想安分,而是天命最新的要 求,你们不要想违抗。我不敢耽误时间,你们也不要埋怨我!……难 道是我敢向你们索要(和毁灭)天邑商吗?我只是可怜你们,这不是 我的罪过,是天命的安排!”
王日: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 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彳爱。无我怨!……肆予敢求尔 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
接着,周公暗露威胁:“当初,我从讨伐东夷的战场回来,曾经 给你们列国之民发布命令,我会光明正大地替天进行惩罚!如今,让 你们搬个距离不远的家,只是为了方便你们侍奉周朝,(比起杀人) 算是轻微多了。”
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予大降尔四国民命,我乃明致天 罚!移尔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逊。
“告诉你们,现在,我肯定不会杀你们,我这话已经重复过好几 遍了。如今,我要在那洛水边建一座大邑,我考虑天下四方还没有全 部臣服,而你们诸位贵族呢,已经臣服于我周朝,替我奔走服务了, 比起那些还负隅顽抗的,自然要好得多,所以(在新城洛邑)你们还 会拥有土地,可以安心过日子。
“只要你们恭顺,上天也会垂怜你们;你们不肯恭顺呢,不只是 不能拥有土地,我还会代表天惩罚你们。现在,赶快去建造你们的族 邑家宅,继续过你们的生活,那新洛邑是个长久的安家之地,把你们 的孩子们也都带上,一起搬迁!”
王日: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命有申。今朕 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 多逊。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
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 天之罚于尔躬!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 尔小子乃兴,从尔迁!
周公这番讲话的目的是要敦促殷人必须全部、尽快地搬迁,不要 有侥幸拖延的想法;同时,他还要安慰人心,告诉他们搬迁的计划不 是集体屠杀的阴谋,所以他强调,四方没有宾服的方国势力还有很多, 没有必要现在就动手杀他们。
周公对上帝的观念也很值得讨论。和兄长武王谈话时,周公频频 谈到上帝,因为武王无法摆脱对上帝的信仰却又对上帝是否保佑自己 缺乏信心。但武王死后,周公和周人的谈话中就较少出现上帝了,必 要时多用含糊的“天”来代指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