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鲜卑是在幽州东北部游牧民族的统称,他们居无定所,也没有所谓的首领,只不过按照姓氏分为零散的部族,在这些部族当中,慕容部、拓跋部、贺兰部、段部、宇文部等五个部族是其中最为强大的部族,后来这五个部落也被称为鲜卑五部。
虞朝时期,中央朝廷对外部游牧部族采用“以夷制夷”的治理方式,就是在部族中选出一个比较强大的部族,朝廷给兵器给粮给封赏甚至联姻,拉拢这个部族,让这个部族成为自己的“打手”,但凡其余部族不听话,就让这个部族代替王朝出兵镇压,不费朝廷一兵一卒,实现利益最大化。
简言之,就是“分化瓦解”四个字。
而虞朝当时选中代朝廷镇压边境的部族,正是慕容氏鲜卑部。
朝廷册封慕容氏的先祖为鲜卑的“单于”,子孙世袭其位,从此慕容氏世世代代为虞臣,享受着虞朝赏赐的布帛和粮食,担当起替虞朝维持鲜卑内部稳定的职责,年年朝纳岁贡,每任单于之子继承皇位之前必须到长安为质,接受汉室教化。
多年来,慕容鲜卑代虞朝掌管四部鲜卑,久而久之,慕容鲜卑部成了鲜卑一族的王,鲜卑各部称单于为“大汗”,其余四部鲜卑皆臣服在慕容氏之下。
后来,虞人南逃,失去了控制边境部族的能力。
首领慕容昭看到了机会,派兵入关,扩张领土,甚至装模作样,效仿匈奴刘传自立赵王——他也自称燕王。
只是,他的见识和能力远不及刘传。
他刚称帝,刘传闻着味就过来了,以讨伐“逆贼”之名,攻打鲜卑。
刘传是个非常不要脸的人,当年匈奴和鲜卑一样,匈奴也曾是大虞的臣属。
他攻入长安城的时候,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天子屠戮群臣,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可当慕容昭想称帝的时候,他居然还能借助故主的声势,将“攻打”变为
“平乱”,将自己渲染成什么救世贤能。
当初,慕容徽刚刚从长安归来,就被慕容昭任命为大将军,带领鲜卑骑兵和匈奴作战,初始,两边还能打得五五开,谁也沾不着谁的便宜。
可惜的是,一次交战之中,慕容徽中了埋伏身中数箭九死一生,不得不被送回龙城修养,他刚离开战场,鲜卑军队就被匈奴人按在地上摩擦。
两族军队在范阳郡遭遇,大战一触即发。
这场战争中,鲜卑大败,四万大军全军覆没。
慕容昭被吓得撤去了帝号,再也不敢做皇帝梦了,这次称帝以极具戏剧性的方式收尾,慕容昭相当于是请全天下人看了一场笑话。
但刘传是什么人,他怎么可能轻易收手?
幸运的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南方虞谦站住脚跟,或许是担心鲜卑被打服了以后北方再也没有人能牵制刘传,又或许是想要给刘传留颗钉子,总而言之,从虞谦朝时候开始,他就开始出兵挟制匈奴,帮助鲜卑脱困。
慕容昭彻底老实了,为了获得南朝的帮助,他仍然朝南跪拜,自称为汉人的臣子。
后来南朝改朝换代,谢鸢登基,他为了和新朝交好,也同意将自己的儿子当成礼物,送给谢鸢为后。
这就是谢鸢和慕容徽联姻的来龙去脉。
谢鸢之所以和慕容昭结盟,是建立在他愿意朝汉人称臣的基础上的,要是他敢称帝,那就和匈奴刘贼没什么区别了,谢鸢绝对容不下他。
……
童谣,天象,所有不同寻常的事情,都可以作为造势的工具。
和高祖斩白蛇等等奇观差不离,都是欺骗愚味无知的百姓,拉拢人心的手段。
尤其是在天下乱成一锅粥的时代,人们更加期待有一个救世主的诞生。
谢崚翻完近百年的《虞史》,整个人都是愁眉苦脸的。
她本人可是读过上下五千年历史,再清楚不过来,哪有什么“天现异象”,其实不过都是人为。在这个节骨眼上,慕容昭这么搞,明摆着将“谋反”两个字写在脸上。
她脑海中复盘着小说原文,事实上,现实和小说原剧情还是偏离了很多,在小说里,这个时间节点里,楚国还在因为刘季之乱动荡不安。
刘传死的时候,谢鸢忙着平乱,分不出心思来管北边的事情,明知赵国分崩离析却又无能为力,错过了北伐的绝佳时期,这才让慕容昭捡着了机会,来势汹汹一路南下攻城略地,将兖州并州豫州一齐收入囊中,兵抵江南,达成了“饮马长江”的成就。
但慕容昭并没有称帝。
不是不想,而是他没活到那个时候,就死于一场刺杀。
也就是此时,慕容徽和谢鸢彻底决裂,慕容徽抛下在建康城的一切逃回了北方,包括她。
慕容徽接过了父亲的位置,继续开疆拓土,一鼓作气,夺下长安城,将刘传那三个儿子一锅端。
谢鸢朝思暮想一直未能达成的夙愿,反而让她的丈夫给实现了。站在谢鸢的角度,你说气人不气人?
从此,一个比赵国更强盛的王朝在北边诞生,谢鸢和慕容徽也正式开始长达数年的对峙和相杀。
谢崚寻思着,如今刘季已经死了,楚国的内乱尚能控制,她娘还尚有余力北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