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元宝(二)
李家大奶奶对崔九阳似乎颇为感兴趣,客厅閒聊时,她话锋甚健,十句话里倒有七八句是有意无意地绕到崔九阳身上。
一会儿细细打听他家中有几口人、父母是否康健,一会儿又关切地询问他年纪轻轻,是否已经婚配。
她看崔九阳时总是带著掩不住的慈爱与满意,仿佛越看越欢喜。
午饭时分,张元宝依旧未归。
李老太太便以桌上唯有崔九阳一个晚辈为由,不停地往他碗里添菜,热情得让他有些应接不暇。
李府的家宴果然名不虚传,菜品丰富,色香味俱全,几道天津本地特色菜餚更是做得地道入味。
天津,乃是北方重要的水陆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於此,饮食文化也因此融合了各地的风味特色。
论及海鲜,此地濒临渤海湾,每日都有刚从渔船上卸下来的新鲜海货,活蹦乱跳。
说起牛羊肉,因有不少关外人迁居於此,他们对牛羊肉的烹飪也颇有心得,味道醇厚。
更何况,当时的天津还有各国租界,洋人带来的一些异域烹飪手法,也悄然融入了本地饮食之中。
如此一来,天津菜便显得包罗万象,博採眾长。
在崔九阳看来,这些菜餚除了油分稍大、口味略咸之外,几乎无可挑剔。
不过在这个物资相对匱乏的年代,油大、味咸非但不算缺点,反倒成了殷实家境的一种象徵一一毕竟,食用油仍是颇为珍贵的物资。
这顿饭,吃得是宾主尽欢,舒舒服服。
李老太太见崔九阳胃口极好,不似那些扭捏作態的年轻人,也是心怒放,眉开眼笑。
人上了年纪,往往就爱看年轻人这般吃饭爽快的模样。
那种斯斯文文、半天不动一筷子的,看著就让人憋闷,必得是端著饭碗、运筷如飞,嘴里塞得满满当当,大快朵颐的吃相,才看著畅快舒心。
午饭后,李老太太將三人引至一处雅致的偏厅歇息。
不多时,她便藉口自己有些头疼,需要回后堂躺臥片刻,留下两个手脚伶俐的下人在此伺候茶水点心。
日头刚刚西斜,约莫下午两三点钟光景,偏厅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张元宝从后堂的方向绕了出来。
看这情形,他想必是先去后宅向李老太太问安,而后才被引至此处。
张元宝看起来与崔九阳年岁相仿,生得平头正脸,浓眉大眼,倒也是个精神利落的小伙子。
只是他浑身上下穿看綾罗绸缎,腰间还坠看一块色泽温润的玉佩,手中摇看一把摺扇,举手投足间,怎么看都像是一位养尊处优的李家大少爷,与普通人家出身的张家,几乎找不到半分相似之处。
张元宝一踏入偏厅,目光先是扫过眾人脸上,隨即快步上前,对著张老头儿和张老太规规矩矩地跪下磕了一个头,口中喊道:“爷爷,奶奶。”
接著,他便迅速站起身,脸上堆起热切的笑容,三步並作两步走到崔九阳面前,双手紧紧握住崔九阳的手用力摇晃著,语气热络:“哎呀,九阳哥!真是你啊!咱们可有多少年没见了!”
他这番突如其来的热情,倒让崔九阳微微一证,不过他隨即也满面笑容地回应道:“是啊是啊,元宝!真是好久不见,咱们弟兄俩確实好些年没见了!”
站在一旁的张老头和张老太太却是惊得目瞪口呆,嘴巴微张,几乎说不出话来,心中暗自嘀咕:怎么回事?难道他们俩从前真的认识?
就在老两口惊疑不定之际,站在他们身前的崔九阳不动声色地將一只手背在了身后,朝著他们轻轻摇了摇,示意他们切勿说话,不要露出破绽。
张老头儿本就不善言辞,此刻更是手足无措。
好在张老太是个伶俐人,请崔九阳来的目的本就是为了探查真相,见状立刻心领神会,连忙从隨身的布包里拿出先前买的点心蜜饯,走上前,脸上堆起笑容:“元宝啊,快,看奶奶给你带什么好吃的来了!
你快尝尝,跟九阳一起分著吃。这可都是你们小时候最爱吃的玩意儿,那时候啊,九阳家一买这些,你就非得赖在他家玩上一整天,把东西吃得乾乾净净才肯回家!”
张元宝闻言,毫不客气地接过点心纸包和蜜饿纸包。
旁边伺候的下人见状,连忙殷勤地递过两个精致的白瓷盘子,將蜜饿和点心分別盛好,摆在桌上。
张元宝拉看崔九阳在桌边坐下,两人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话题儘是些孩提时代在街上鸡斗狗、爬树掏鸟窝的荒唐事,气氛显得格外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