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没有退路可言
晋阳齐王宫,一座凉殿內。
铜雀衔环的冰鉴表面结满冷凝露水,却还是压不住青砖地面蒸腾起的酷暑闷热。
主位一面素娟屏风下,符不只穿一件细麻开衫,斜倚著凭几,身后有侍女摇扇。
杨膺跪在殿中,头髮散乱垂落,遮盖面庞,一身血跡斑斑的葛布中衣,像是歷经千辛万苦才逃回。
并州刺史王腾、太原太守徐义,姜让、寇遗、荷就、焦逵等臣僚分坐两边。
殿內本就安静,加之暑气蒸腾闷热,让人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眾臣目光落在杨膺身上,同情有之,戏謔有之,痛恨有之,轻蔑有之....,
杨膺身子微微发颤,有种如芒在背的不安感。
他能感觉到,此刻有多少人盯著自己,有多少人巴不得大王处死他。
“哗~”
几份书简从上首掷下,重重摔在杨膺跟前。
他浑身一哆嗦,急忙匍匐在地,额头贴著地砖。
符不两眼充斥血丝,那是连日赶路回普阳留下的疲倦。
“非汝这蠢才,孤何至於中途撤军,以致定襄无法攻破,白白放跑了贼逆刘显!”符不怒喝。
“大王息怒,臣死罪!”
杨膺伏在地上,垂泪不已:“罪臣万不该听信梁贼诡言,更不该遣人联络杨辅,与他相约接应之期,以至於被梁贼利用.....”“
杨膺痛哭流涕,压低的鸣咽声传入在座臣僚耳中。
多数人保持沉默,设身处地想,换做任何人,身陷图图遭到贼臣扣押监禁,
必然会想方设法展开自救。
永安、汾西发生屯丁哗乱,照理说的確是个逃脱敌手的好机会。
如果杨膺所言属实,倒也不怪他逃亡心切。
毕竟谁又能想到,这一切都不过是梁贼设下的圈套。
杨膺失察大意,的確是罪责难逃。
可根本原因还是在於,梁贼太过奸诈卑鄙啦!
符不面寒如霜,痛恨失望地盯著杨膺,似乎在考虑如何处置他。
太原太守徐义拱手道:“大王,臣有几句话,想问一问杨司马。”
符不看他眼,略微点点头。
“多谢大王!”
徐义看向杨膺,“杨司马趁敌內部哗乱之际,遣人送信至介休交给杨辅,从而与杨辅几人有了联络。
照此说来,杨司马身边应有几名可靠的隨从。
可为何你是独自逃回晋阳?负责替你传信的隨行部曲又在何处?”
杨膺挺起脊背,心里骤生几分警觉。
以前在鄴城时,徐义这廝便和他多有不快,同样身为大王近臣,两人关係也称不上和睦。
大王都没说话,底下王腾、姜让等一乾重臣也没说话,偏偏徐义跳出来质问他杨膺心里满满怨恨,就你徐义要挑我的刺是吧?
杨膺一脸哀戚之色不变,略微酝酿了下,哭呛道:“那日梁贼假意放臣归营,当时臣蒙在鼓里,以为敌人不曾发现,欣喜若狂直奔雀鼠谷..::,
哪知赶到相约之地,却见杨辅正和贼军苦战..::
臣身边只有三五人,派不上用场,便打算先行赶回介休,通知杨骆、张纂及时发兵救援...:
不想还未逃出雀鼠谷,臣就被梁贼派出的骑军一路追击,无奈只得逃往介休东南躲避.....”
顿了顿,杨膺再度拜伏,泣声道:“罪臣一路逃,一路苦战,几名亲信部曲也相继阵亡,最终只剩罪臣一人拼死逃回~”
杨膺泣不成声,群臣尽皆默然,
从杨膺浑身带伤的悽惨模样来看,倒也符合他“千辛方苦,拼死力战逃回”的说辞。
据祁县传回的消息,介休陷落的主因,还包括杨骆、张纂在没有察明敌情,
判断失误的情况下轻易开城,让平阳贼军有了夜袭夺城的机会。
杨辅在雀鼠谷兵败被杀只是开端,后续平阳贼军用不到半日的工夫奔袭六十里,趁夜色掩护,在谷口假造营火麻痹介休守军....
计划环环相扣,难怪杨骆、张纂会一时大意。
平阳贼军步骑混编,半日突进六十里,此等进兵速度,换做別人同样防不胜防。
介休失陷確实不应该,后果也的確严重。
不过按照杨膺的话来说,平阳贼军训练有素、精悍勇猛也是客观事实,更添梁贼使诈,杨辅、杨骆、张纂三人大意失察,种种因素叠加,才导致此次兵败。
徐义道:“大王派出三位使臣前往平阳,却唯独杨司马遭到梁贼扣押。
又因杨司马偏听偏信,求救心切导致介休陷落,三位守將被害,千余精兵覆没在雀鼠谷內,守城官兵半数投降被俘....
介休失陷,大王只得放弃围攻定襄,撤军返回晋阳...
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杨司马,真是巧合得令人难以置信,不能不细细琢磨其中蹊蹺之处~”
符不皱了皱眉头,看了眼杨膺,沉吟不语。
群臣交头接耳起来,殿內响起一片私议声。
杨膺麵皮颤颤,余光向徐义,划过一抹怨毒凶狠。
徐义这番话明显意有所指,梁贼为何不扣押姜让、寇遗?偏偏扣押你杨膺?
你杨膺做了人质,紧接著便是介休失陷。
这一切未免太过巧合了些!
可以解释成,梁贼早有图谋介休之意,打探得知介休守將杨辅父子和杨膺分属同族,一开始就打算利用杨膺夺城。
也可以解释为,杨膺有通敌之嫌!
杨膺被扣押在平阳这段时日,谁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保不齐他为了活命,向梁贼摇尾乞怜,做出卖主求荣之举!
徐义虽未明说,言辞间的意思却很明显。
杨膺登时泪如雨下,膝行几步跪倒在不身前,重重叩首:“自大王迎娶王妃,臣便一直跟隨在大王左右,安能相背?
若臣心存半分异心,又岂会一路逃脱追击回到晋阳?
介休失陷,的確是因臣活命心切,未辨明敌情便贸然向杨辅呼救!
臣罪责难逃,愧对大王,甘愿领死!
只是臣绝无半点不臣之心!请大王明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