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出征朔方、代北的悉罗多、王懿、皇甫毅等將领也陆续返回。
悉罗多、王懿在拔邻山(准格尔旗)大败刘卫辰,俘斩五千余,基本扫清了黄河东岸的铁弗部势力。
皇甫毅驻军中陵水(山西苍头河),助刘显分担平城西面来自贺兰部的压力。
周军与贺兰部小战数场接连获胜,贺兰訥遣使讲和,双方划定以中陵水为界。
如此一来,刘显在平城压力大减,可以专心对付从淶源走飞狐陘进逼蔚县的东燕军。
梁广已经在能力范围內,给予刘显最大帮助,要粮食给粮食,要军械甲仗也毫不吝墙,就差直接派兵马下场参战了。
刘显也还算爭气,连番挫败魏军对牛川的反攻,还一度越过大青山攻打魏国王庭弹汗山。
拓跋硅被压得有些喘不过气,听说已经再度准备把王庭搬离弹汗山。
贺兰部名义上支持拓跋,实则只派了两三千贏兵助战。
拓跋能调用的,只有一部分八部鲜卑部民,还有长孙、叔孙、庾部、白部几大部族。
鲜卑各部接受魏王指挥,自然也不是白给的,眼看跟著你魏王占不到牧场、俘获不到牛羊奴隶,还被南边的周国断了盐铁供应,日子越来越难过,各部头人酋帅也是越发不满。
东燕倒是从灵丘一带支援了不少盐铁粮食、军械,可一来路途遥远,容易遭到刘显派兵袭击,二来东燕自己也不富裕。
东燕境內连禁止养蚕的禁令都还未取消,全国上下丝帛紧俏,连慕容垂也带头穿苧麻衣,日子又能好过到哪去。
老慕容也算是想明白了,自身经济实力上去之前,还是不能大动干戈,像前些年那样,每年打一次五六万人规模的大战,动輒持续半年,国家当真受不了。
东燕人口规模是周国八郡的两倍有余,粮储却反而不如,士民生活境遇也相差甚远。
两国隔太行相望,整体国力近乎持平。
慕容垂痛定思痛,也开始在胡汉分治的基础上,大搞分田和土断,想尽办法从部帅酋长、士族豪强手中抠出土地人口,提高赋税户比例。
只是东燕建立原本就是在前燕王公贵戚、各部酋帅支持下实现的,要想进行集权化改革,阻力不是一般大。
就算慕容垂凭藉无上威望强行推进改革,也註定不可能完全顛覆传统部落政治。
从符坚驾崩,大秦崩溃开始,到如今潼关以东形成两强並立的局面,所有政权统治者都在尝试改革。
目的自然是想方设法增强国力,为今后隨时可能爆发的大战做准备。
这也是梁广和整个梁周政权改革的动力之一,八郡基本盘必须要牢牢掌握。
稳固八郡统治,重要性甚至排在入主关中之前。
四月初,刘卫辰派遣亲信幕僚前来议和,梁广忙於整编军队无暇召见,让梁安、王买德代为接见。
四月十二,周国朝会正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