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杀了黎贵惇,一定会把全北河都激怒,他们大概率更加不会合作,那自己就抓瞎了。“去,放出消息,就说本王在请黎贵惇商议大事,还有意纳黎贵惇的孙女为修容。
黎贵惇的学生,除了承接他衣钵的裴辉壁,陈公烁以外,全部释放,但要严密监控,确保下次抓捕的时候,不至于找不到人。”
莫子布把李全,霍然招来,做出了严密的安排。
黎贵惇要杀,还要借着这个由头,大杀特杀,但不是现在,现在最重要的是完全掌握寒门和均田。
暂时放下黎贵惇的事情后,莫子布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另一个方面。
在最基本的行政建立起来,莫子布召集各处文官武将恳谈之后,他知道自己已经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动作了,但必须要快。
因为他现在只占领了北河的东京、山西、太原、京北、乂安、兴化、海阳、山南上下,清华内外等十一个镇。
而安南的镇,大约只相当于大陆上的州,两个镇才能勉强有一个府的规模,所以地盘并不大,就是围绕着东京城的红河平原核心。
其余西北边的高平、明顺二镇还在景兴王黎维祧手中。
东北面的谅山镇,则在阮文惠拥立的王太子黎维谨手中。
也就是说,整个红河平原的形胜之地,还是在别人手里面。
特别是谅山镇,实在是太重要了,历来失去了谅山镇,东京就无险可守,随时有被长驱直入干翻的可能。
这一切,都为清军干涉,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而莫子布要做的,就是赶在清军干涉之前,通过一系列快刀斩乱麻,把北河的人心控制到手中。
六月初一,处理完大部分紧要事情的莫子布再次于东京城南祭祀了莫氏宗庙。
并为当年死难的大明交趾布政使司文官武将建庙纪念,为他们上谥号,并敕封他们留在安南的后裔。
其中最为特殊的人,就是莫邃。
此人官居大明交趾布政使司右参政,对于大明收复安南,他居功至伟。
带领千余交趾汉人,请求明朝直接统治交趾的是他。
跟随英国公张辅剿灭陈朝后裔反抗,一直把人追到顺化附近斩首的是他。
擒拿胡季犛之子胡汉苍以及胡汉苍之子,胡朝王太子胡芮的还是他。
只可惜在永乐十年,巨寇侬文历占据谅山作乱,莫邃率领卫所军前去讨伐,大获全胜。
但此战莫邃却在战场上不小心中了流矢,入肉虽深,不过当时并未有什么生命危险,可哪知这箭矢上抹了毒药,莫邃突然在夜间剧毒攻心,吐血而亡。
这真是气数,此人当时在交趾,是士林领袖,又能领兵打仗,允文允武,他要是不意外战死,交趾的情况根本不会败坏的那么快。
而明朝方面,并未认识到莫邃此人对交趾布政使司的重要性,他战死之后,连个谥号都没给,甚至连记录都不多。
一直等到弘治年间,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邱濬撰写《平定交南录》时,才简简单单的记载了一笔‘时有土官莫邃领兵深入,中毒箭死。’
说实话吧,大明朝有的时候,还是过于有些没心没肺了。
而莫邃的事迹得到承认,还得等到莫登庸到了越南。
他冒称莫挺之的子孙,建立莫朝之后,往上追封祖先,就把莫邃这真正的莫挺之子孙,也认为了祖先,或者说,莫登庸确实有可能是莫邃的后代。
于是莫登庸追尊莫邃为裕祖,谥号‘肇福弘道积德皇帝’。
呃,这么一看,莫登庸举国内附,似乎也很顺理成章,难怪他没多少心理负担。
除了莫邃以外,交趾都指挥使陈封,顺化知府杜维忠,交趾布政使司参政梁汝,乂安知府琴彭,乂安卫指挥使琴烂,清化同知陶季容等还能找到后人的大明交趾布政使司文官武将子孙,都来到了此地。
嗯,莫邃的后人也来了,其实在北河,莫氏的子孙还是不少的,毕竟是前朝王族。
除了黄公质这样的直系后裔被迫改姓黄以外,还有许多莫氏的疏宗,得以继续以莫为姓。
并且因为莫氏极为重视文教,这些疏宗还混的不错,有的还当过三四品的高官。
这些人,对于莫子布打回北河,那简直是欣喜若狂啊!
因为越南莫氏和粤西莫氏,本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莫子布先祖莫仕平,还当过明时东关(京)的北城巡检。
他们纷纷出来与莫子布联系,成为了莫子布可以放心依靠的一股势力。
呃,历史上更炸裂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黎笋集团不做人,为了搞坚壁清野,他们残忍地把高平到谅山一带的越南百姓全部赶进森林,并烧毁他们的房屋,烧光他们的粮食。
这些进入森林的百姓,连一天的口粮都没有,单是在高平就饿死了上万人,最后还是靠解放军的军粮活命。
因此在战争中,高平的百姓主动支持解放军,解放军撤退时,越军想在高平打伏击,往往部队还没部署到位,就被高平百姓通知给了解放军。
这其中,就有很多高平莫姓人。
战后高平百姓还有一部分人怕被黎笋集团报复,选择以华侨身份进入了共和国生活。
所以在安南,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仍然还拥有一定的基础。
而莫子布在竖立起榜样后,立刻就准备在清军南下之前,先把内部清扫一遍了。
他要让所有的安南人知道,只有跟着他莫子布归国,才会有未来。
莫氏的研究资料,基本参考中山大学历史系牛军凯教授的越南莫氏与中国关系研究一文。不过由于史料缺失和模糊,牛教授有些方面也只能交叉验证和提出推测。
而老虎不过是个写小说的,就比牛教授推测的更大胆一些,大体上没问题,但细节上肯定有出入,可能还不算太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