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招抚四麒麟子
孙可望,李定国四兄弟面对高一功的亲自招抚,心中都同样各有疑虑,并因为孙可望和李定国两人明里暗里对西军余部领导权的争夺,迅速分成了两派。
毕竟,这可是决定了上万大军,数万家口未来命运的大事,无论是孙可望,还是李定国,都希望借此掌握主导权,从而在军中立下说一不二的威望。
经过高一功的劝说之后,李定国和刘文秀此时都已经倾向于接受招抚,特别是刘文秀,对于高一功所描述的“正途”,十分向往。
但孙可望并不信任高一功,他原本就性情暴躁,对明廷与西军之间的恩怨耿耿于怀,对招抚并不是心存戒备这么简单,而是根本不相信高一功的话。
当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即便是李定国,对明廷的信誉也颇为怀疑,他只不过是相信高一功而已。
至于四兄弟中最小的艾能奇,则是因为对大哥孙可望的信任,始终持反对和怀疑的态度,这使得李定国和刘文秀根本无法推动招抚的发展。
孙可望此时虽然凭借着过往的战功和大哥的辈分,居于四兄弟之首,但他也必须得到艾能奇的支持,才能与李定国和刘文秀抗衡,这就是权力的运行逻辑。
大帐外,夜风徐徐,树影婆娑,不时有几声乌鸦的叫声传来,显得营地更为宁静,而大帐之内,此时依旧是气氛凝重,四人心思各异。
刘文秀的提议虽然在李定国的支持下,终于获得了孙可望和艾能奇的点头,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结束。
李定国话音刚落,孙可望便站起了身来,走到大帐门口,望着远处的夜空,又道:
“陛下刚刚仙去,将这上万弟兄交到咱们兄弟四个手中,咱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得考虑周全,绝对不能让兄弟们陷入险境。”
不过,李定国却没有因此松口,他依旧坐在原位,目光冷峻,阴阳怪气道:
“明廷的招抚,若是真的没有诚意,甚至就算只是有一丝不妥,我李定国也必定为了兄弟们,全力抵抗。”
刘文秀见孙可望又是这般态度,不禁微微皱眉,担心道:
“但若是不接受朝廷的招抚,咱们这支残军的前途,恐怕堪忧啊!明廷的招抚确实不能全信,但总归是要去试一试的。”
而艾能奇则是一直默默注视着大哥孙可望,他心中虽然对于两派的意见都有所疑虑,但依旧信任孙可望的决断,随即又道:
“大哥自入川以来,从未失策,此前在成都,更是领头带着咱们兄弟四个,保下了全军上下的性命,这次也必能带领咱们走出困境。”
只能说,四人虽然心思各异,但对于西军当前面对的严峻局势,还是有共识的。明廷的招抚是一把双刃剑,若是刀口对着他们,四人和上万西军将士一样,全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以前的事情,便不要再提了,这是咱们四个一起救的,并非我一人的功劳。”孙可望忽然转身,再次坐回了原本的位置,开口道:
“招抚的事情到今日,已经拖了一个月,该有决断了。”
李定国闻言,余光瞥向艾能奇,心中不由得生出了佩服,他们四兄弟中,也就只有对方,能够一句话便让孙可望改变主意了。
而他也没有放过这大好的机会,当即也转变了口气,激动道:
“大哥,文秀说的没错,我们先派人去探明高一功的底细,和他具体谈谈招抚的条件,如此才能看清明廷的诚意如何,然后再做决断。”
刘文秀听罢,当即点头赞同,只等孙可望的松口。
艾能奇虽心中仍有疑虑,但见孙可望已经动摇,而李定国和刘文秀又在极力劝说,随即也不再反对招抚,对着孙可望道:“大哥,要不咱们就按三哥的意思,去试一试?”
“大哥,我愿意前往明营。”刘文秀想要趁热打铁,当即主动请缨道。
到这个时候,孙可望自然也不能再说什么了,只好佯装挽留,皱眉劝道:“文秀,你不能去,入明营凶险万分,要去也该是大哥去!”
“军中的事情还得大哥做主,大哥你绝不能去,万一明军不讲信用,把大哥扣留在了大营,咱们这上万兄弟又该如何自处?”刘文秀当即摇了摇头:
“若是有个好歹,二哥得留下助战。我在,更没有让四弟去的道理。”
孙可望听了,环视一圈,兄弟四个又一次有了同生共死的感觉,当即拍板道:
“好,那这一次,大哥做主,就由文秀前去明营,会一会高一功,看看明廷到底有没有诚意。高一功若是敢暗中使坏,我孙可望绝不饶他!”
刘文秀答应道:“大哥放心,高一功就算背地里使坏,也困不住咱。”
孙可望和李定国虽然也都同意刘文秀去探底,但两人对于明军,同样心中都有戒备,甚至想着若是情况不对,便要先发制人。
毕竟,刘文秀离开营地,前往高一功驻地,很难说没有危险,但为了西军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四兄弟中,必须有人去探明高一功的诚意,摸清楚顺军余部是不是真的得到了优待。
夜风徐徐,西军的营地内外,到处都是一片寂静。
五日后,岳州府城的临时行宫内,朱慈烺端坐于龙椅之上,眉头微蹙,目光深邃,他刚刚收到驻守重庆的忠贞营大将高一功的加急军报。
在这份加急军报中,高一功说明了招抚西军的具体情况,他通过和刘文秀的谈判,明白了对方和李定国都有意接受招抚,但为了自身的安全,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
“西军要求朝廷在招抚之后,立刻为大军提供粮草军备,并在重庆划分土地,供其兵丁和家口屯田,同时还强调了将士们的待遇要与‘忠贞营’相当,并要求一定的自主权。”
朱慈烺看完军报中的内容,心中不由得冷笑了一声,让身旁的太监对着面前的大臣宣读。由于朝中的复杂局势和刘文秀的坚持,高一功并不敢轻易答应,朱慈烺同样需要和朝中的大臣商议。
毕竟,招抚作乱多年的叛军,这么大的事情,他不可能自己私下就做了决定,更不可能不仅过内阁,更不用说,他还需要在策问群臣的过程中,确定事情的方向。
他抬头望向殿内群臣,目光如炬,沉声道: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若是要接受招抚,就必须遵循朝廷规制。军队编制可以和‘忠贞营’一样保留,但必须接受朝廷的改编,增设教导队,后勤司,军务司,而且各部需分散驻守。”
朱慈烺话音未落,底下的群臣便已经开始了窃窃私语,堵胤锡有了改编‘忠贞营’的成功经验之后,对这次招抚西军,信心十足,当即上前,拱手道:
“陛下所言极是,西军若不加以改编,终究难以控制,臣赞同陛下之策。”
不过,何腾蛟就面露不悦了,他因为九江的驻军调动,此时还留在岳州府城协调,没有回到江西,这段时间一直在上下串联,想要在朱慈烺面前好好表现,只可惜始终都被堵胤锡压过一头。
而现在,他听到西贼提出了这么过分的招抚条件,朱慈烺也隐隐表现出了不满,当即上前反对道:
“陛下,西贼乃是乱国之叛军,如今朝廷招抚不仅不从,还提出了如此苛刻的条件,分明就是缓兵之计,绝不可轻信啊!此等乱贼若不剿灭,恐将后患无穷。臣以为,应当下令高一功严加防范,不可贸然招抚。”
朱慈烺闻言,微微颔首,但并没有表态,而是转向了其他大臣,问道:“诸位爱卿,你们是何看法?”
不过,在李邦华离开岳州,东返南京之后,临时行宫中的大臣们,已经形成了以堵胤锡和何腾蛟为首的两派,虽然有人说话,但分量都不足。
而堵胤锡见状,再次出列,朝着朱慈烺拱手抱拳道:
“陛下,西军虽然曾误入歧途,成了何阁老口中的乱贼,但如今已然是要改邪归正,陛下向来都以德服人,如此局势下,又何必再起兵戈?
而且,其势力不容小觑,若能成功招抚,还能增强我朝的军力,在川南再增加一道防御的清军南下的屏障。
臣认为,应当答应其部分条件,但正如陛下所言,西军各部必须进行改编,以便能将其彻底纳入朝廷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