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昌峰听罢,也随即补充道:“骑兵的训练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战场情况,新兵最好都经过了真正的战场,如此才能迅速提高战斗力,这些都是新兵蛋子无法满足的。
臣按照陛下的指示,如今已在天骑军中安排定期的演习,让骑兵们在这些近乎实战的场景中,熟悉战场,并在期间演练多种战术,以便将来能在战场中,灵活应变。”
他们都很清楚,骑兵的优势不仅在于其速度,更在于其灵活性和威慑力,而这些都需要类似于打猎这样的“实战”演练,才能真正提升。
要知道,华北的大平原上,明军的骑阵若是想要发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甚至可能一场大战下来,完全没有机会。
换言之,为了适应将来的战场,朱慈烺,常登贵,林昌峰和麾下的将领们,都是加急“补课”,以弥补在野战中与八旗马甲的战力差距。
而林昌峰说罢,便皱起了眉头,随即又担忧道:
“陛下,骑兵确实是战场上的利器,但以咱们目前的骑军兵力,若是无法发挥骑阵的威力,恐怕还难以在平野之上,与清军的八旗主力野战。”
朱慈烺听罢,点了点头,他理解林昌峰的担忧,随即扭头看向了两人道:
“常卿,林卿,南京和长沙的马场中,已经攒够了三万匹上等的战马,朕打算在殿前中军的编制中,再增设一支军一级的骑兵部队,你们觉得如何?”
常登贵闻言,心中大喜,但还是略作沉思,才缓缓开口道:
“若是我大军能有两支成建制的骑军,那便可攻守自如了,陛下真是高瞻远瞩!”
朱慈烺微微颔首,心中早有计较,他望着草场上正在的骑兵,缓缓说道:
“若是大军北伐,便不能同以往那般,龟缩城中,依靠城墙抵御清军骑兵了,朕在全面北伐之前,还打算在京营、忠贞营、左镇等部兵马中,也增设骑兵营,以确保各地战场都能有足够的骑兵力量。”
此话一出,包括李过在内的文臣武将们,都不由得面露惊色,这虽然还只是朱慈烺的设想,但这个年轻的皇帝可从来都是说到做到的。
但在殿前中军增设骑军,这已经是大手笔了,这两年来从西南,南洋,辽海购买走私的战马,恐怕都无法满足,若是在其他各部大军中也同样增设,以大明当前的国力,恐怕根本无法实现。
“陛下,骑兵的训练和维护,耗费巨大,不仅需要大量的战马,甲兵还需要精良的装备,陛下可是有了安排?”
林昌峰疑问了一句,担心朱慈烺误会,顿了顿,又赶紧解释道:
“臣是担心,骑兵的作战的地形要求太高,若是在平野之上,骑兵的优势固然可以充分发挥,但在山地,河谷等复杂地形在,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便会大打折扣.”
他自然知道随着殿前军的进一步扩展,特别是战争局势的改变,天骑军不可能永远一家独大。但骑兵所需的天量战马和装备,使得其性价比并不高,而且殿前军以步制骑的战术,也越来越成熟,骑兵全线扩充并非如此紧迫。
不过,林昌峰因为是天骑军的提督,身份特殊,利益相关,十分担心自己被朱慈烺误会了。
常登贵听了林昌峰的劝谏,心中暗自佩服,对方不仅洞悉骑兵的重要性,还能全面考虑各地的战场环境和军队后勤的供给问题,随即也拱手道:
“林将军所言极是,骑兵部队的组建和训练,耗时颇长,甲胄粮草倒好解决,但战马的获取,恐怕就困难得多了。”
林昌峰听到常登贵出言支持他,心中一喜,随即又道:
“若是要在中军之外,再获取训练数万骑兵所需的战马,恐怕只有收复陕甘之后,才有可能。”
而后,李过,张煌言,吴晋锡等随驾的文武大臣们,也纷纷出演劝谏,生怕朱慈烺好大喜功,盲目自大。
朱慈烺听罢,脸上微微一笑,这些臣子的忠心和能力,这两年他都看在了眼里。此时,他看着面前敢于直言劝谏的群臣,心中颇为欣慰。
他知道,他们所说的情况,都是实情,但他这也并非是一时兴起,他现在只等高一功在重庆将西军余部招抚,便会立刻为扩充骑兵,发动一场小规模北伐。
“诸位爱卿放心,朕并非要一蹴而就。在各军中增设骑兵营之事,只有等到收复陕甘,能从西北大规模获取战马之后,才有可能,这一点,朕自是清楚的。”
常登贵闻言,立马就猜到了朱慈烺的意思,他跟在朱慈烺身边多时,对于这个年轻天子的心思,十分了解,在军中仅次于陈福,于是忍不住问道:
“陛下可是在等那西军余部的孙可望与李定国接受招抚?”
朱慈烺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道:
“若是西军余部接受招抚,朕便可在半年之后,在川北,豫南发动新的攻势,但这两人是否真心接受招抚,还未可知,朕此时也不敢掉以轻心。”
堵胤锡原本已经到了重庆,甚至开始着手招抚谈判了,但因为清廷议和的消息传来,又不得不中途折返,最终只有高一功在重庆和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兄弟谈判。
但重庆,岳州两地山高路远,山河阻隔,即便是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也需要近十日,塘马才能一个来回,朱慈烺此时还没有收到高一功确切的消息。
不过,李过这个顺军余部的头领,对此却是充满信心的,他随即开口道:
“陛下不必担心,此四子虽然还没有正式接受招抚,但其心之所向,已然一清二楚。臣相信,以陛下之威,定能使其归心。”
且说,李过对于这四个子侄辈的小子,完全不放在眼里,顺军东西两路,几十万余部,都没有翻出什么水来,最终乖乖接受了招抚,张献忠手下的四个义子,算上家口,也不过几万残兵败将,又能如何?
当然,他也是因为朱慈烺的重用,看到了大明不一样的面貌,对大明有了归属感,在这样实实在在的招抚政策之下,他根本不认为孙可望,李定国等人能有什么不接受的理由。
“话虽如此,但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如此犹豫,必然是心有余虑,此次招抚就算最终成了,也需防范其反复。臣以为到时应当让高将军派出得力人手,严密监视其动向。”
随着谈判拖延日久,朝中对于朱慈烺招抚西军余部的决策,也慢慢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但好在朱慈烺的威望足够高,这样微弱的声音不足以改变任何事情。
而他自然也知道这一点,点了点头道:
“林卿考虑得没错,朕已经有了计划,准备从殿前军和天骑军中派遣精锐军队前往川南,加强对川南的控制。同时,荆州的防务也需加强,确保到时安置到湖广的西军余部,不敢生出异心来。”
此话一出,常登贵便更加确定朱慈烺的意图了,随即问道:
“陛下当初要将西军余部分在四川,湖广两地,就是想要声东击西,迷惑清军?但若咱们将大部分兵力集中于川南和荆州,其他战线的防务必定受到影响,清军恐怕也会有所察觉!”
朱慈烺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
“常卿不必担心,朕已考虑周全,此次招抚其实是为我大明将来之北伐大业做准备。川南和荆州都是战略要地,清军都需兼顾,若能稳固此二地,我军北伐的后方基地,便稳如泰山了。”
“陛下英明。若能稳固川南,便可从此地北伐,进军陕西,夺取陕甘,获取产马地,为接下来由湖广,江南出击的北伐提供充足的战马。”林昌峰闻言,也随即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心中一片钦佩。
朱慈烺笑了笑,点头道:“正是如此,川南和荆州一旦稳固,朕便可调兵遣将,两路进军,清军必定难以全线防御,到时候声东击西,夺取陕甘之地,变不成问题。
此地连接塞外,西部,北部都有诸多蒙古部落,战马丰富,若能掌控,便可大大增强我军的骑兵力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