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先陕后鲁
明军此前两年在江淮和湖广取得的辉煌胜利,使得朝中军中的不少人,都以为八旗军不堪一战了,甚至就是朱慈烺,在接连不断的胜利中,也忍不住要派出兵马北上试探一番。
但八旗马甲随后在兖州,南阳等地的反击,却狠狠打醒了所有人,甚至是天骑军提督林昌峰,也不敢再叫嚷着兴兵北上,驱除鞑虏出关,而是主张大练骑兵,整军备战了。
要知道,天骑军除了在优势兵力和特定地形的情况下,根本还不具备和八旗马甲大规模运动战的实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慈烺心中更加坚定了“先陕后鲁”的北伐方略。
陕甘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北接外蒙,东临黄河,南依秦岭,西连青藏,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多变,原本就是御敌的天然屏障,八旗马甲无法发挥全力。
而随着北方旱情的缓解,南面的关中平原又重新成为了“西北粮仓”,可以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
当然,朱慈烺要收复陕甘,看重的并不只是地形之险和陕甘地区的战马资源,还有陕甘对于仅存半壁江山的大明来说,独特的地缘位置。
换言之,这里不仅是大明获取战马的重要地区,更是未来明军北伐的重要战略要地,同时还可以直接联络塞外,威胁山西,河南。
不仅如此,明军若能收复陕甘,还能利用周边的复杂地形,牵制清军骑兵的发挥,通过小规模的骑兵战,实现骑兵的实战训练,为将来的中原决战做准备。
而“忠贞营”和“殿前右军”中,无数将领军官,对于陕甘的地理风情,物产民心,可谓是全面了解,甚至陕甘的绿营军,不少都是原本的顺军出身。
当然,这些所谓的顺军,最开始其实都是九边明军。
这些都是朱慈烺考虑取陕的重要因素,如今陕甘等地只沦陷了不到两年,民心未失,若能加以利用,复陕必定事半功倍。
而大明军中又有无数陕人,足以配合五军都督府,制定出周密的北伐计划。
但收复陕甘之地,也并非易事,如今南阳,保宁,汉中都在清军手中,大明想要避开八旗马甲的锋芒,就只能将重心放在郧阳和保宁这两个方向,利用地形克敌制胜。
如此一来,西军余部的态度就尤为关键了。若不能顺利安抚招揽,北伐复陕的战事势必延后。等到清军反应过来,陕西绿营军完全归心,形势恐怕就真的难以逆转了。
朱慈烺很清楚,西军余部招抚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北伐战略的成败,他必须把握住当前的时机。
而随着朱慈烺巡视完襄阳,郧阳二府的军事部署,返回荆州,高一功从重庆府合州县派回来的塘马,也终于送来了此次谈判的好消息。
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他对西军余部的招抚,终于取得了进展,孙可望,李定国四兄弟在他的劝说下,最终同意了招抚条件中最重要的分兵驻扎和整编要求,而高一功也同意了先行为西军余部补充半个月的粮草。
朱慈烺看着高一功送来的塘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等这个时候已经很久了。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已经接受招抚,并同意各分领一部兵马,分别驻扎,高一功现在已经给他们补充了粮草,两部兵马的军备在军队改编之后,朕再给他们补充。”
朱慈烺抬头看向众臣,顿了顿,又继续道:
“刘文秀和李定国留在川南驻扎,孙可望和艾能奇则到荆州来觐见朕,高一功果然不负众望,此次招抚顺利,实乃天助我大明。”
而听到这个消息,堵胤锡,吴晋锡,常登贵,陈福和林昌峰等文武大臣,也都十分激动,他们或是一直主张招抚西军余部,或是明白朱慈烺“先陕后鲁”的方略,都很清楚西军余部的归顺,意味着大明的力量又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堵胤锡当即拱手抱拳道:“此事得以顺利进行,全赖陛下的高瞻远瞩与高将军的努力。”
而常登贵也随即道:“陛下,届时孙可望和艾能奇领西军余部到荆州,臣愿领兵督察,确保其全力配合陛下的改编。”
朱慈烺点头称是,心中对既定的战略部署更加坚定,只要稳固川南和湖广,他便可立即筹备进一步向陕西进军,夺取陕甘之地,为北伐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除了高一功部忠贞营之外,他还需要派遣精锐部队前往川南,监视李定国和刘文秀部西军,加强对川南的控制,并伺机北上侦探军情。
同时,李过部忠贞营主力北上后,常登贵领兵入驻,既是加强湖广的防务,也可确保孙可望和艾能奇不生出异心,军队的改编顺利进行。
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朱慈烺在军事上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继续加强天骑军和殿前中军骑兵的训练。
“复陕之战”,骑兵虽然不需要数万之众,但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很快,一道朱慈烺亲拟的诏书从荆州府城传出,以最快的速度朝着合州县飞驰而去,上面便是朱慈烺代表大明朝廷,对西军余部上万将士,数万家口的安置和封赏。
诏书很快就传到了重庆府城的忠贞营将军府中,忠贞营右军统兵大将高一功的手里。
朱慈烺在开挂的情况下,看人可谓毒辣,高一功虽然缺乏主见,但却是智勇双全,心思细腻的人,他数次奔波于合州与重庆之间,全心全力为大明招抚西军余部,可谓是鞠躬尽瘁。
而且,因为事关重大,非同小可,加上他的身份也颇为敏感,若处理不当,朝中的某些大臣,很有可能揪住发难,他一直以来都十分谨慎,凡事都会记录汇报到朱慈烺那里。
于是乎,高一功在与孙可望和李定国谈判时,一直都小心翼翼。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若能顺利招抚西军余部,必能为大明的北伐计划奠定坚实基础,他在朝中的地位也会再上一个台阶。
反之,若是此次谈判失败,不仅会影响朱慈烺在川南的战略布局,更可能会给整个北伐战略,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使得他在谈判过程中,既要展现朝廷的诚意与决心,又要巧妙地威逼利诱,以促成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受抚。
而这个时候,在接到了朱慈烺的圣旨后,高一功再次来到重庆府城北部的合州县,与孙可望,李定国四兄弟会面。
四人早已经接到了消息,在城外等候多时,眉宇间神色依旧复杂,似乎在担心变故发生。
“高将军,咱们此前提的要求,陛下可是全都同意了?”孙可望主动上前,首先开口问道,语气中透着一丝探询,神色更是迫不及待。
高一功闻言,微微一笑,环视一圈面前的西军四兄弟,抱拳道:
“诸位放心,陛下向来体恤民情,对西军的安抚之心从来不变,即便是朝中有异议,也是一概以理服人,以德教化。陛下说了,他知道四位将军才学过人,只要迷途知返,将来必是大明之栋梁。”
李定国听罢,原本紧紧皱起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但他此时还是心有余虑,沉思了片刻,随即问道:
“高将军,陛下的恩典,我等自是知晓的,但我等麾下的上万将士,都是粗鄙之人,对招抚依旧多有疑虑,不知这一次朝廷可有具体安排?”
高一功似乎早就猜到了李定国会问,点了点头,又笑着道:
“陛下深知四位将军之忠心,特意下令五军都督府为西军的将士们拟定了一套周详的安置方案。
李将军,刘将军率部留在川南,继续在地方恢复和整编,并与忠贞营一同训练。而孙将军与艾将军则带兵东进,前往荆州,接受朝廷的改编,并与陛下的亲军,当前的天下第一强军,殿前中军同训。”
孙可望闻言,一时间不由得眉头紧皱,对于这样的安排,心中难免疑虑,特别是朱慈烺还安排了殿前中军监视他。
“高将军,某既然已经归顺朝廷,自然是愿意听陛下安排的,但此次前往荆州,路途遥远,朝廷可是真的能保证我大军将士们的安全?”
“怎么,你觉得陛下要算计你?”高一功闻言,脸色当即一黑,看得孙可望鹅头直冒冷汗,然后他才朝着东面拱了拱手,肃然道:
“孙将军,陛下的诚意毋庸置疑。荆州一地,乃是大明在湖广之军事重镇,殿前中军驻守,必能确保将士们的安全。而此外,朝廷也会对西军的将士们和随军的家口妥善安置,粮草土地,都不会少。”
刘文秀见状,当即出言,想要缓和气氛,在一旁点头附和道:
“高将军所言不错,我四兄弟都是忠义之辈,自当会以大局为重,陛下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如此安排必定是从大局着眼的。我等如今迷途知返,浪子回头,若是陛下不嫌弃,上刀山,下火海,也绝对不会眨一下眼睛。”
孙可望与李定国对视一眼,心中虽有疑虑,但在当前的局势下,他们也别无选择。否则,高一功必定会立刻断了他们的粮草,并层层阻击,上万将士,数万家口根本无法继续南下。
两人沉默片刻,最终点头应允。他们心中一时百感交集,既有对招抚之后的期望,也有对眼前局势不由人的无奈和忧虑。
归顺朝廷,固然是他们当前最好的选择,但他们也担心朝廷会出尔反尔,导致自身处境更加艰难,甚至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这其中,特别是孙可望心情最为复杂,他既庆幸能与李定国各领一支兵马,又忧虑这是朱慈烺的削弱之计。
毕竟,他和李定国都很清楚,如今借由明廷之手进行分兵,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事情,他们都不可能主动提起,否则一定会威信大减。“高大人,既然朝廷如此信任我等,我等自当竭尽全力,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可望脸上随即挤出了笑容,语气坚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