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明末振兴方略 > 第208章 保宁城下

第208章 保宁城下(1 / 2)

第208章保宁城下

岳州府城的北兵营校场上,密密麻麻站满了近万名全副武装,军容整齐的殿前中军将士,成排成排的甲胄反射着耀眼的晨曦。

殿前中军的战兵,火枪兵,骑兵,以及部分装备了火枪的骑兵,军装都呈现了不同颜色,特别是火枪兵的红缨头盔,排兵布阵时最为壮观。

与此同时,在北面高高的点将台上,一顶雕龙画凤的金黄色流苏大伞十分醒目,朱慈烺身上披着一件鎏金战甲,昂首挺胸站在伞下,目光坚毅,他的身后是一众殿前军和右镇的高级将领。

在五军都督府的部署下,誓师出征的日子终于到来,朱慈烺的心情十分舒畅。他扭头看向了大军的正面,台下的各级军官正在进行出征演练的最终准备。

朱慈烺很快环视一圈,随后便把眼光转向了身旁的常登贵,林昌峰,刘体纯,郝效忠等人,这些如今都是他麾下数一数二的大将,每一个都能独当一面,并且忠心耿耿。

无论是什么时代,对于军队而言,都是只有不断的胜利,才能带来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信念,而这些又是下一次胜利的基础。这对于领兵的大将也同样如此,只有战场上源源不断的胜利,才能换取他们的忠心耿耿。

随着军号声吹响,岳州府城北兵营的校场之上,近万名殿前中军的火枪兵,战兵,骑兵正列阵肃立,红白黑相间的队列中,旗帜严整,盔甲锃亮,刀枪锐利。

朱慈烺很快便在嘹亮的鼓号声中,带着一众大将策马在大军阵列前巡视了一番,他看着这支军容整齐,精神面貌极佳的兵马,心中豪情上涌。

而巡视完大军的布阵之后,朱慈烺和麾下大将们随即又回到了将台之上,底下几个方阵中的士兵在听到军号声之后,立即按照军官的指挥,开始了战场进攻的演练。

宽阔的校场上,近万兵马在摆出了一个长长的正面,绝大部分火枪兵居于方阵前列,成三排横队站立,左右两翼还各有一个厚实的斑鸠脚铳火枪方阵,负责在侧翼以交叉火力掩护。

方阵的中央,则是成排的长矛兵和刀盾手,他们是近战的主力,两翼的重甲骑兵负责机动掩护,他们之中还有几队手持火枪的骑兵,是朱慈烺设立的新兵种。

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殿前军的将士们以极高的整齐度,保持着阵线的同时前进,同时口中不断高呼着“万胜”,声势十分浩大,看得朱慈烺在内的一众将领,无不热血沸腾。

这些士兵中,近一半都是老兵,而那些新兵,也都全部达到了殿前中军的结训要求,在完善的后勤补给和精良的装备下,他们战斗力绝对不是以往的任何明军可比的。

当然,在训练场上,殿前中军除了更加浩大的气势和精良的装备外,其实还是看不出和其他强军有何不同,真正的本事,只有打起仗来,才能看的出来。

要知道,军队的组织度,训练度,以及无数次训练之后,那些已经融入肌肉的战场技巧,甚至是军纪的要求,都会深刻影响士兵的战力。同时,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因素,使得殿前中军和其他的军队,真正拉开了差距。

朱慈烺看着眼前的军队,可谓是信心满满,殿前中军在整个大明最好的物质条件下,通过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训练,已经和这个时代的其他军队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现在唯一差的,就是实战检验,以及“骁骑军”正式成军,能够独当一面。到那时,殿前中军便能成为攻守兼备,步骑炮结合的最强军!

看完大军演练之后,朱慈烺站在将台之上,对着台下的近万大军,亲自宣读了此次北伐的“出征宣言”,到最后,更是猛地拔出了腰间的宝剑,对着底下的将士高声大呼道:

“出征!”

这个时候,刚刚演练完的殿前中军将士们,无不群情激昂,听到朱慈烺的喊声,情绪当即就被引爆了,他们立马跟着一起山呼海喊道:

“陛下神武,大明必胜!陛下神武,大明必胜!”

“万胜!万胜!万胜!”

……

很快,岳州府城西面的港口边上,湖面樯桅如林,洞庭湖水师的上千艘运兵船,此时正停泊在港口中,靠近岸边的船只全都伸出了棕黄色的木梯,一队队士兵正在登船,同时上船的还有一袋袋粮草和一箱箱辎重。

港口内,数艘高大的楼船缓缓驶出,朱慈烺便在旗舰之上,一面巨大的龙旗高高悬挂在船头,迎风招展,每每有其他的运兵船经过,那些士兵都要在甲板上行礼,高呼万岁万胜,极大地激励了士气。

朱慈烺站在楼船的舵楼之中,江风吹拂他的脸庞,他昂首往北面看去,宽阔洞庭湖面一望无际,水天相接,蔚为壮观。

“多尔衮,阿济格,多铎,豪格,济尔哈朗,顺治,你们等着,朕来了!”朱慈烺看着北面的天际,心中暗暗道。

这个时候,不止是岳州,汉阳,武昌等长江南北两岸,汉江河口的诸多河港,都已经成为了明军各部的后勤基地和兵站,朱慈烺大力建设洞庭湖,鄱阳湖沿岸,并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修建了大量的军需仓库,囤积了北伐所需的军备粮草。

当然,现在大军出征,各类船只主要运输的还是士兵,开战之后则是武器弹药,粮草马料。

在这个时代,水运是长途运输中,最便利,最经济的运输方式,特别还是这种大江大河,只要顺风,日夜行船,速度也不慢。

与此同时,张名振和黄蜚所领的水师舰队,也开始纵横辽海,千舟竞发;陈福和高一功在往汉中,保宁等地调兵遣将,李定国的先遣部队进入了成都府,刘文秀则是顺庆虚张声势,大张旗鼓。

不仅如此,李过也领着忠贞营主力包围了襄阳城,城内的清军慌了神,数次突袭,都被击退。王光恩三兄弟则是在郧阳周边,继续袭扰,分散清军注意力。

清军面对这样的战局,完全是处处被动,局势到了今日,表面上看双方各占据着半壁江山,但清廷无论是人心士气,还是动员能力,粮草军需储备,都已经处于下风了。

这表现在战场上是极其明显的,两年前是明军的兵力处处捉襟见肘,若不是清廷八旗主力有限,不适应南方气候,恐怕朱慈烺没那么容易取胜。

而现在,无论是在哪一条战线上,清军都是处处防守,为了防止明军从海路,东路同时北上,两面夹击,多尔衮还不得不把相当一部分八旗军留在山东,天津一线。

但对于朱慈烺来说,这些分散清军兵马,削弱后者骑兵军团实力的做法,其实根本没有影响到他集中主力大军。

而且,朱慈烺完全可以预见到,只要这一次清军再次兵败,无论是否损失惨重,都已经没有了扭转战局的机会,他现在只是缺少战马和时间,以至于骑兵,战兵都没有扩充到北伐的最佳状态。

但他的兵源几乎无穷无尽,满清却是只要损失了最核心的八旗甲兵,短时间内难以补充,而其前面两次南征失败,军力疲弱的的政治影响,这个时候已经慢慢显现出来。

随着各旗人马损失严重,军需紧缺,资源不足,而满洲贵族仍旧不改骄奢的生活,甚至又开始大肆盘剥旗丁了,满清下层的生活日渐困难,士气更是低落。

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等藩王,甚至是各地的绿营军,缙绅大族,都开始了和大明眉来眼去,暗通曲款,若不是北直隶的许多老包衣,已经因为抬旗,也拥有了新的包衣,和满清的核心利益死死绑在了一起,恐怕就是他们,也要出工不出力了。

而关外的局势更甚,两次南征的失利,特别是武昌城迅速被明军攻破的败绩,彻底打破了清军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军威。

八旗军损失惨重的消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在锦衣卫的推波助澜下,已经随着商队,人员流动,传遍了整个蒙古草原,各个蒙古部落,满清统治区的北面,再度受到蒙古人的袭扰。

要知道,无论是草原上的蒙古各部落,还是朝鲜国,原本都是为清廷的军威所迫,只能卑躬屈膝,朝贡求和,如今清廷失去了唯一的依仗,他们又怎么可能再忍受对方的野蛮压榨?

不过是一年时间,很多蒙古部落都已经改变了对清廷的态度,甚至这一年多尔衮利用朝贡,准备强征战马的时候,其中的三四成部落,直接缺席了朝贡。

而朝鲜仗着清廷在辽东兵力空虚,无法再出兵朝鲜,几乎已经和清廷断绝了所有的官方联系,并重新和定武朝廷建立君臣属国的外交关系。

要知道,李朝本来就以“小中华”自称,甚至到了现在,他们在和定武朝廷正式建立关系之前,还在沿用崇祯纪年,此时见局势发生了变化,又怎么可能会臣服于满清这样的半奴隶制政权?

当然,清廷所面临的局势,也还没有崩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些战场经验丰富的宗室亲王,还没有战死病死,洪承畴等汉臣,似乎都忠心耿耿,要为了满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且,多尔衮的手段也不容小觑,他一直在不断加强自己的实力,威望虽然因为前线战局不利,受到了影响,但权势仍旧十分牢固。

当然,权谋运作大部分时候只是锦上添,多尔衮要维持自己的权势,最终还是得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满清内部现如今虽然还是一片平和,但其实已经暗含危机,若是前线再次战败,多尔衮恐怕就得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了。

最新小说: 洛阳锦 又怎么了我的大小姐 隆万盛世 偏执竹马真香了 宿主今天崩人设了吗 强制娇宠金丝雀 炮灰觉醒以后[快穿] 下等关系 摆烂后,社恐真少爷被宠坏了 鬼夫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