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孟乔芳对于陈福,高一功为首的川北明军,除了防御,根本毫无防范,他现在正是四面楚歌的时候。
而且,不要说是现在这个时候,在没有合适的战机,又没有当地土司的支持的情况下,冒险翻越崇山峻岭,去进攻川北北,都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甚至根本就是自寻死路。这一点,孟乔芳这个主政陕西多年的总督,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崇山峻岭,因为单单是大军行进途中最基本的粮草供应,就难以解决。
当然,孟乔芳在和吴国贵等人在深入交流过之后,根本不任务明军有北上攻取汉中的能力,特别是明军攻取保宁城之后,便暂停了军事行动。
要知道,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一旦暂停,短时间内明军将难以继续北伐。
毕竟,打仗可是一套复杂的体系,不是说打就能打的,粮草,民夫,还有运输辎重所需的牲畜,都需要时间和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
而保宁城内的明军在孟乔芳看来,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如果陈福和高一功还没有准备充足,就直接来攻,孟乔芳相信自己当前在汉中的部署,就能抵挡。
而若是对方要准备充足,恐怕就得等到明年,甚至更加久远的时候了。
于是乎,当朱慈烺收到了孟乔芳在西安,汉中等地的部署情报,特别是多尔衮根本不管陕西,直接会师南下的时候,心中异常振奋。
他知道,这一定是孟乔芳上当了,多尔衮也中了他的计策。
如今,朱慈烺在南阳,已经成为了清廷最大的威胁,而清军固守南,襄两城,兵马日益疲惫,早就处于劣势了。
多尔衮不得不领兵加速南下,驰援南阳,顺道重新攻取豫南,豫西等各地州府,掩护侧翼。
为了最大程度集中兵力,多尔衮甚至从驻守山东,豫东等地的多铎大军中,抽调了上千马甲。
如此一来,原本在华北的鲁南,豫东两个方向都十分被动的清廷,瞬间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朱慈烺部署在淮北的兵力,甚至即将在徐州对清军形成兵力优势。
换言之,此时江北战场的主动权,已经慢慢掌握在明军的手上。
而多尔衮则是坚定不移地加快南下的步伐,并对豫西,豫南各地加大攻势,击退了那些州府城池在坚守的明军,妄图以此鼓舞振奋大军的士气。
朱慈烺对此自然是求之不得,并顺应局势,选择了主动从各州府中撤兵,尽可能在阻击清军的同时,减少大军的伤亡。
而在此之前,他依旧不忘下令各部发挥传统技能,在汝州,河南府,开封府各地,坚壁清野,不给清军留下一粒粮食。
随着多尔衮率领的大军横渡六条大河,迅速通过方城通道,从南阳北面的平野进入这个地处华夏大地中枢的盆地,朱慈烺也主动往南撤军,一直到新野,才遏制住了八旗马甲的攻势。
当然,朱慈烺并非要与多尔衮决战,他只是不能撤得太快,否则就露馅了,到时候陈福和高一功还能拿下汉中,多尔衮的援兵恐怕就到了。
不过,他也不会就这样和清军对峙,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大明当前已然在各个战场占据了主动权,这些地方自然不可能按兵不动。
看着眼前大好的局势,朱慈烺当即下令高杰,黄得功领着本部大军出击,进入鲁南,豫东地区,收复失地,同时大力收编各地绿营,动摇清军在地方的统治。
两人很快就基本扫除了鲁南各地的清军,那些绿营兵固守的州府大半反正,整个鲁南地区,最后只剩下了多铎留有八旗兵固守的城池。
多铎此时的兵力已经接近枯竭,还得盯着孔有德,根本不敢轻易出击。
现在局势有变,越看孔有德,越觉得对方会假戏真做!
很快,岳乐大军覆灭,南方明军全面出击的消息,也在锦衣卫的暗中操作下,传到了北京城,特别是济尔哈朗,豪格,顺治的耳中。
眼见局势不断恶化,北京城内留守满洲的大臣们,纷纷上奏,豪格和顺治皇帝很快动摇,想要将多尔衮,甚至是陕西,山东等地的大军调回。
不过,随着济尔哈朗回朝,北京的满清朝廷内部经过一场不大的动乱,再加上多尔衮部署在北京城的心腹协助,清廷最终还是恢复了稳定。
这个时候,多尔衮执掌满清朝廷,已经四年有余,早就在军中,朝中完成了集权,各处都是他的亲信心腹,济而哈朗又以大局为重,豪格的政变,根本不可能成功。
现如今,满清王朝已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北京的八旗兵算上老弱,都不足一万,若是前线无法稳住,北京更无法坚守。
当然,济尔哈朗在平定了豪格主导的这场闹剧之后,便说服了顺治皇帝和孝庄,以及一众大臣,在他们的一致同意下,清廷开始派出八旗,就如同以前入塞劫掠一般,进一步征集大战所需的粮草,以及抓捕汉人为奴。
为此,济尔哈朗动员了北京城中所有的八旗兵马,甚至包括了留守的包衣壮丁,开始和早些年入塞的时候一样,四处劫掠。
济尔哈朗之所以能说服清廷的一众大臣,并且开始劫掠北直隶,除了要补充清廷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外,其实也是为了将北方变成一片焦土,为今后阻碍明军北伐,提前做好准备。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清廷,已经做好了放弃荣华富贵,退守关外的准备,他们入关不过四年,对于关内的一切,其实并不算有多留恋
而若是北直隶被烧光,杀光,抢光,成为一片荒土,北京城再毁掉,那明军到时候进攻关外,就得从宣大绕道千里,穿过补给困难的草原,这将会使得明军三年之内,都难以对关外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在此之前,明帝还得先处理好和蒙古诸部落的关系,这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大清兵威尤盛的时候,这些蒙古人还屡屡动乱,更何况是明廷。
济尔哈朗虽然要求稳住大局,但对于最终的局势,其实已经相当悲观,这不仅仅是他,更是满清朝廷上下,在得知岳乐所部全军覆没之后,普遍的心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