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诱敌南下
邓州城内,朱慈烺看了好一会,才终于放下刚刚收到的军报,抬头环视一圈,屋内殿前军,左镇,右镇,天骑军各部大将,都已经汇集一堂,正在等待他发号施令。
自从多尔衮领着八旗主力南下,并迅速穿过方城通道,进入南阳城,明清双方在南阳府的兵力对比,便瞬间发生了逆转。朱慈烺不得不迅速撤兵,中军大帐也随之转移到了与南阳城隔着五条河流的邓州城内。
此时,五军都督府和各军的将领们,都齐聚邓州城,城外只有田见秀和马士秀正在统兵部署,主持针对南阳方向清军的防御。
因为白河及其支流的阻碍,还有西侧山脉的分割,南阳方向的骑兵无法轻易攻击邓州城。而且,邓州这座城池的地理位置十分巧妙,钉在了襄阳和南阳而府之间,连接两地。
朱慈烺虽然无法在这里集中兵力和清军进行决战,但却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中转站和缓冲地,服务于拖住清军主力的战略目标。
当然,朱慈烺并不会固守邓州,也不会直接在城外于清军决战,多尔衮因为河流的阻隔,无法迅速展开兵马,这就是的所谓的决战,只要有一方不愿意,另外一方便难以达成目的。
朱慈烺其实已经做好了部署,大军很快就会继续撤退,直到襄阳城下,他将会在襄阳,为多尔衮腾出大军列阵的空间,但到时候,多尔衮再想撤回南阳,就没那么简单了。
而此时的襄阳城内,勒克德浑和尚可喜,都已经被大炮轰得安分,虽然实力犹存,但襄阳城外,足足有李过统帅的上万忠贞营精锐,他们根本无法与之匹敌。
当然,若是多尔衮和阿济格所领的八旗主力一到,襄阳城里还有数千清军精锐,就不可能还会如此畏缩了,但现在他们还嚣张不起来。
不过,襄阳城附近,地势开阔,河网虽然密布,但清军很容易迂回包抄,两支加起来接近二十万甲兵的大军若是在那里近距离列阵,恐怕除了直接开战之外,都别无选择。
毕竟,那种情况下,无论哪一方,都不会愿意主动撤军。这种把自己的后背留给敌人的行为,和自寻死路没什么区别。
朱慈烺到时候还需要进一步撤退,但又不能撤得太急,必须将多尔衮勾住,使其继续追击,这便是最难的地方了。
换言之,如果在襄阳和多尔衮决战,明军最终必然只能是选择在汉江流域,依托大江阻隔,水师掩护,在江边的平野上和清军一点点消耗。
但这并不是朱慈烺想要的结果,也不是多尔衮和阿济格等满清的统军大帅希望看到的,他们都希望发挥骑兵优势,速战速决。更不用说,大明在湖广,还有水师优势,多尔衮未必真的敢在汉江流域和明军鏖战。
“多尔衮和阿济格所领的这支八旗主力,实际战力如何,大伙应该都不陌生。而且,多尔衮和阿济格,都是领兵经验丰富的大将,特别是阿济格,相当不好对付。”
朱慈烺顿了顿,随即又缓缓道:
“朕今日把大家都叫来,召开这个军事会议,便是要确定大军下一步的方略,咱们不能再继续在南阳府这样耗下去,否则战局便说不得要生出什么变故来,西面的山岭并不难迂回,这对咱们来说,相当不利。”
屋内五军都督府和各军将领们,都在静静地听着朱慈烺的吩咐,“分水岭一战”得胜之后,明军士气进一步高涨,朱慈烺的权威,也进一步巩固。
而随着清军主力南下,明清两军的小股部队开始频繁交锋,殿前军,左镇,右镇,天骑军各部,都不敢掉以轻心,这支南征的八旗主力,实力要远胜于当前的明军。
多尔衮和阿济格统领南下的大军,其实要比五军都督府原本预估的要多近万,攻势也相当犀利。如此局势之下,往后要怎么打,什么时候南撤,什么时候摆脱清军,都成了明军当前必须要迅速调整和决断的事情。
“多尔衮所部清军的实力虽然有些超出了预料,但总体依旧在五军都督府的预料之内。多尔衮如今派出偏师,想要先稳住左右两翼,拿下内乡,新野等城,直接两翼包抄。
他现在虽然进展顺利,但若是朕不愿,以咱们当然的军力,多尔衮和阿济格还没有在这么多大江大河中来去自如的实力。”
朱慈烺这次并没有让五军都督府的将领,或者常登贵来主持会议,战局到了现在这个时候,看似危急和混乱,但其实大体上已经基本明确,所谓的混乱,说到底只是对于那些不够坚定的人来说的,朱慈烺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朕原本的计划,便是要以退为进,把清军主力引到咱们预设的战场之上,然后不断与之纠缠消耗,知道西路军完成收复汉中的任务。因此,咱们至少在最近一个月内,都必须引诱清军南下,不给多尔衮和阿济格反应的机会。”
“清军此前刚刚在分水岭吃了大亏,如今心中必然不愤,从多尔衮和阿济格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他们攻击的欲望十分强烈,只要有机会,两人必然要主动领兵来攻。”常登贵在一旁解释道。
林昌峰闻言,也立即接话,缓缓道:“常提督说得对,这些鞑子南下以来,还没有遇到大挫,十分嚣张,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立刻扑上来。而且,多尔衮和阿济格仗着自己骑兵多,每次出击,都是穷追不舍,看来‘分水岭一战’打得他们还不够疼。”
屋内的其他将领,随即也纷纷发表了看法,清军向来轻视南兵,这样年复一年积累出来的优越感和自信,随着明军的主动退却,还有他们在南阳盆地上的一场场小胜利,已经逐渐恢复。
毕竟,岳乐所部全军覆没,到底是山谷遇袭。这场胜利对于殿前军威名传播,固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以阿济格为首的许多八旗军将士,对于“分水岭一战”的结果,并不服气。
而且,在多尔衮和阿济格等人的刻意引导下,这种思潮此时正在清军中盛行,对于军心士气的恢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朱慈烺听完手下诸将的看法,点了点头之后又继续道:
“朕在岳乐领军南下,其实并没有想过在两军对峙前,还能狠狠打多尔衮的脸一拳。而现在,打完了这一拳之后,朕又退了一步,收缩兵马到了邓州,多尔衮不得不追。
同时,他也会继续保持傲慢,从而认定了朕不敢和他决战。但需要能让他生气,那这一拳不足以彻底改变鞑子的傲慢,也无关紧要,甚至对咱们来说,反而是有利的。”朱慈烺很清楚,只有殿前军能够堂而皇之击败八旗主力,多尔衮和阿济格等人,才会相信他们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