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明末振兴方略 > 第294章 理论基础

第294章 理论基础(2 / 2)

“如此灵活的结社制度,倒真是有趣。看来陛下还是有所顾虑,怕局面一旦失控,便会难以收拾。”“这只是我的猜测,具体的情况,我也不甚清楚,”张煌言解释道,但随即又补充道:

“不过从各省的形势来看,情况大概也不会相差太远。”

说到这里,张煌言似乎想到了什么,便转而说道:

“王夫之如今也在南京,改日我摆一席宴席,大家可以好好见见面。

‘船山先生’可是颇得陛下的赏识,他资历深厚,说不定陛下已经提前和他说了一些重要的消息。”

黄宗羲点了点头,心中对此颇有兴趣。

他举起酒杯,敬了张煌言一杯,接着两人的话题也逐渐转向了其他事务。

在这番畅谈之后,黄宗羲心中不免起了几分触动。

朱慈烺设立书院、倡导学术讨论,并允许学者议政论政,这正与黄宗羲对朝堂改革的期望不谋而合。

他长期以来主张的,正是要打破陈规陋习,让有识之士能够在学术殿堂中自由探讨国是,影响朝政的走向。

而如今,这种局面似乎正在悄然成型。

黄宗羲深知,若能借助书院这一平台,将更多有识之士引入政治讨论中,便有可能推动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书院中的官员通过议政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在实际的朝堂决策中发挥影响力。

这样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效率,更能避免权臣专断、君主独裁的弊端。

但黄宗羲也明白,书院的这种政治影响力,必须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否则,一旦学者们过于深入朝政,势必会引发权力的争夺和矛盾,甚至可能走向结党营私的危险境地。

朱慈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会允许学者们在书院中自由讨论,却严格限制他们在朝外的活动。

“陛下的用心,的确深远啊。”黄宗羲心中感叹道。

他明白,朱慈烺并不是一位保守的君主,相反,他的每一个举措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战略思考。

以学术为纽带,以书院为平台,不仅能够培养一批忠诚于朝廷的新型官员,还能通过知识的传播和讨论,引导全国的舆论和思想走向。

这样的局面,既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又能够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和滥用。

黄宗羲心中的感触越来越深,自己或许可以在这个新朝中找到一席之地,通过推动书院的改革,影响朝政的方向。

毕竟,朱慈烺似乎并不排斥来自学者的意见,甚至有意通过学术来平衡朝堂中的权力结构。

这一晚的谈话,不仅让黄宗羲对新朝的改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对自己未来的角色充满了期待。

或许,这正是他一直期望的机会——在这个新的政治格局中,他将有机会真正参与并推动改革,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宗羲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比王夫之更为激进,他的许多观点,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的核心。

这也是朱慈烺特意召见他的原因,黄宗羲的思想,正是朱慈烺重整大明、实现改革所需要的智慧火种。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强调天下是百姓的天下。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则提出了超越封建宗法制度的民主思想。

这些观点直接颠覆了传统的君权至上观念,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此外,黄宗羲的法治理念也非常超前,他主张“天下之法”应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主的权力,确保百姓的基本得以保障。

这个思想为朱慈烺的集权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暗示必须通过建立公正的法律体系,来实现权力制衡。

更为激进的是黄宗羲关于宰相制度的设想。他提出应重新设立宰相及其下属机构,并明确指出“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这一思想不仅强调了宰相与官僚机构的独立性,更进一步主张朝廷应为全天下服务,而非为君主及其家族谋利。

这种制度构想意在将国家管理从家族利益中剥离出来,真正实现为民服务的官僚体系。

黄宗羲甚至进一步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即皇帝的判断并非绝对正确,他不应自以为是,而应将是非交由“学校”。

这一“学校”并非简单的教育机构,而是类似于现代舆论中心与议会的权力制衡机构。

黄宗羲的“学校”设想,虽理论上尚不成熟,但已经为后来更加成熟改革,提供理论准备。

然而,历史的悲剧在于,这些富有远见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空间。

晚明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并不具备推动这些思想落地生根的土壤。

而如今,朱慈烺的目标则是通过设立书院,利用教育的力量来培育国家的精英阶层,保留并传播这些思想的火种。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政治制度的逐步改革,这些思想有朝一日将真正对新朝的政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改变整个国家的治理方式。

在当前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朱慈烺深知,集权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需求。

没有集权的保障,任何初步的法治尝试都难以实施,而法治的推进则是实现真正民主的前提。

只有逐步推进“法-治”,让法律独立于皇权之外,才能为未来的制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六部的改革和中央官制的调整。

朱慈烺计划将法律从皇权的控制中逐步剥离出来,使其成为独立的力量。

这一步尤为关键,如果法律无法独立存在,那么任何限制皇权的措施都将形同虚设。

朱慈烺很清楚,政治承诺本质上是脆弱的,君主的言辞和决策可以随时更改。

然而,道统不同,道统是文化和思想的支柱,一旦君主违背了道统,社会便会产生巨大的震荡。

朱慈烺的目标不仅是改革现行制度,他还希望重塑大明的“道统”,为未来的统治构建更深远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点,朱慈烺不仅要通过行政手段推进改革,还要借助书院和思想家的力量,通过学术和教育在思想层面重塑国家的精神面貌。

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思想正是他所需要的“道统”支柱,作为君主,他不仅要在政治上实现集权,更要在思想上建立起对未来的掌控。

这种双线作战的策略,是朱慈烺面对内外危机时的应对之策。

一方面,通过集权稳固内部,压制地方割据势力,另一方面,通过思想和学术的引领,为未来的制度变革奠定理论基础。

无论是军事上的胜利,还是思想上的突破,朱慈烺都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逐步实现他对大明的长远规划。

朱慈烺的改革将不仅仅停留在权力结构的调整层面,他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法治的完善、道统的重塑,建立一个更加稳固且长治久安的国家体制。

(本章完)

最新小说: 洛阳锦 又怎么了我的大小姐 隆万盛世 偏执竹马真香了 宿主今天崩人设了吗 强制娇宠金丝雀 炮灰觉醒以后[快穿] 下等关系 摆烂后,社恐真少爷被宠坏了 鬼夫来临